近年来,尽管种种素质教育或冠以“素质教育”之名的教育在实践界如火如荼地尝试或推行着,人们对素质教育却一直表现出较大的认识分歧。总起来有3类认识:一是为素质教育鼓与呼, 努力构建素质教育的概念框架或体系,以求对素质教育实践给予合理的阐释和科学的指导;二是反对“素质教育”这一提法,认为它的提出是多余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此应该不屑一顾,不予响应;三是对素质教育既不轻易否定也不完全赞同,而是有保留地鼓励与认同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提法,谨慎地加入到素质教育的研究行列。 认识的分歧本来是好事,但是,我们从这些不同认识的背后,日益突出地感到了一种思维贫乏,这样下去,我们的理论是难以承担其对教育实践有效指导的重任的,而且极有可能造成片面导向。因此,极有必要澄清。当然,这种澄清不可能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日子能完成得了的。 一 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的主要不是定义 常常有人讲,也常常读到各种文章,在评说了种种素质教育的定义后总结道,“素质教育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还不能给素质教育下出权威的定义”。一部分人据此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和实践是盲目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因而理直气壮地给以反驳。主张素质教育的人则因此花很大精力,大量引经据典,想寻找出一个素质教育的标准概念或定义,以达到名正言顺、行之有据。 诚然,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素质教育定义的草率和含混确实是一个刺眼的缺陷,但对权威定义的期待,实际上是大一统传统下缺乏个性、缺乏思维甚至不愿思维的表现。“定义依赖”(对权威定义的依赖)的背后就是自我的失落。概念成熟有一个过程,有它自己成熟的规律。在素质教育概念还达不到成熟的、大家认同的阶段时,没必要花大精力去拔苗助长,否则,这种概念的“早产”只会导致理论的幼稚和对实践指导的无力。这是其一。 素质教育定义的不精确并不影响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对“应试教育”极端不满的背景下,不论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否拥有足够的学术后援,教育工作者们的激情已不允许也不会等待更多的文字斟酌,概念推广之前的理论鉴定在现时代将不像通常那么慎重,人们没时间期待理论家下出最后定义再来推进我们的研究,推进我们的实践。[1] 这是其二。 素质教育的定义达不到公认的严格的程度,也正好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创新、为他们探索推进富有自己特色的素质教育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度。定义一旦严格精确,人们的创新性就会受到束缚,人们看到的素质教育就是一个模式出来的。素质教育没有经典定义(只有基本涵义),与其说是素质教育的遗憾,不如说是素质教育的福音;与其说是它发展的瓶颈,不如说是它发展的机遇。在多元社会,追求教育活动及其概念的一元,得到的将只会是越来越严重的失望。这是其三。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素质教育的概念所积存的社会与文化乃至政治内涵也许大大超出了它的教育理论内涵,理论上的仓促并不能成为阻止教育实践适应社会变革的急迫需求的理由。适应社会急迫需求的举动是出于一种特定的焦虑心情,为教育现实而焦虑,为人才培养而焦虑,这种焦虑是教育危机和社会需求的共同产物。对焦虑的最佳反应只能是迅速行动起来,面向21世纪,鞭挞教育弊端,进行教育改革,哪怕理论准备还不充分。事实上,素质教育概念的周围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一批相关话题逐步显现与聚合(这实为教育理论突破性发展的良机),世纪末教育的大讨论、大批评、大创新似乎离不开这一话题,教育研究和实践似乎也进入了一个难得的空间和时间。 就是说,素质教育首先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尽管这一概念的涵义仍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这一概念所能展开的思想和话语甚至比它的确切定义还重要。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应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过于挑剔。我们曾经指出,在教育的某些方面(比如教育实验),道义的支持不能取代科学的评价。[2]我们更要指出,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上, 决不宜用冷峻的定义来诋毁炽热的支持。 当我们指出教育现状的弊端,当我们坚决要求进行教育的大范围改革,当我们意识到并正在使教育的重点回归到每个人身心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上时,这已经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与方向,这就是贡献,这就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 二 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的主要不是模式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时听到这样一类的对素质教育的疑问、质问:难道这就是素质教育?这真的是素质教育吗?这是真的素质教育吗?等等。 笔者认为,这一发出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而单向度的(这种肤浅和单向度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障碍)。从教育发展与改革来看,素质教育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成型的有形物,不如说是一个活动的、进行性的过程,是一种乐观的向未来敞开的生成过程,是发展中的尝试与革新,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充分发展、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实践。 目前,许多人大谈素质教育的特征,努力设计素质教育的标准模式(其实它们更多的是个人心中理想的素质教育图景)。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特征和模式与其说是事实的归纳,不如说是理想的表述;与其说“是”这些特征、“是”这种模式,不如说“应该有”这些特征、“应该是”这种模式。并非任何素质教育实践都能具备那些理想特征、符合那些理想模式,关键在人们具备何种程度的素质教育的实践精神、在何种程度上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理论家,来成功地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因此,凡追求这种或这一类教育实践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实践的就是素质教育。只有在这一意义上,素质教育的推进才具备宽广的现实基础,素质教育才不至于成为完全脱离传统教育的特立独行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