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现行教师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超越

——日本教师教育理论新成果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美福 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 邮编:121000

原文出处:
东疆学刊

内容提要:

目前,日本教师教育研究的两项新成果:一是日本现代教职研究会的教师教育连续性理论,即两种连续性形态论;内在连续性的构造要素;教师教育各阶段的作用、责任和相互关系;教师教育连续性原理。二是今津孝次郎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理论,即提出教师教育的两个模式论;“学校教育改善模式”理论的基本内核;“学校教育改善模式”的基本原理;教师教育课题:一是学校组织学习,二是自我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字号:

      “教师教育”概念产生于60年代的欧美,据说最早在日本使用是在1972年(注:陈永明著:《中日两国教师教育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页。), 成为日本教育学界的正式用语是在80年代(注:今津孝次郎著:《变动社会的教师教育》,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发行,1996年1月20日出版,第5页。)。教师教育不但在日本是一个被引进的新术语,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新概念(注:今津孝次郎著:《变动社会的教师教育》,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发行,1996年1月20日出版,第5页。)。

      这一概念揭示的是一个新的人类教育现象,这一现象在日本的表现就是将教师养成——任用——研修三个阶段连续化,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即“教师教育”。其原理就是将教师的培养教育视作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

      在亚洲,日本最早使“师范教育”成为历史名词而代之以“教师教育”,以教师教育制度形成为标志,开创了教师教育的新时代。

      然而,往往教育制度与教育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就如同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着差距一样。现在有几项教师教育研究新成果,就象一面面镜子,为我们映照出日本现行教师教育制度的不足,并看到努力的方向。它们既对现行教师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又提供了超越现行教师教育制度的新思路,从而使我们能够对未来的教师教育有一个新的向往和前瞻。

      本文将先介绍目前日本教师教育研究的两项新成果。

      一、日本现代教职研究会的教师教育连续性理论

      日本现代教职研究会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有关教师教育连续性的研究》,出版于1989年2月。该项研究历经十年,两度获文部省资助。

      (一)该项研究的主要成就——两种连续性形态论

      该项研究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教师教育连续性的两种形态论。

      两种形态,一种是施教者角度的“授”方的连续性,一种是受教育者角度的“受”方的连续性。前一种形态的特点是按照所需要的教师标准去要求教师的素质能力,并以达标为目的去将教育进程一体化、体系化。后一种连续形态的特点是要求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的自我实现。两种形态的“连续性”,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的是教师的规范性和技术性。前者的努力方向是依据已确立的教职的规范性和技术,努力去提高“未成熟的部分”,而后者则要求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要形成和确保学生——教师的主体性、自律性。

      该项研究用实证的材料得出一个现行日本教师教育制度实态的结论:它是一个缺乏内在的连续性,无视教师职能的阶段性成长规律的外在的连续形态。

      (二)内在连续性形态的构造要素

      1.从终身学习出发

      该研究会指出,现行日本教师教育制度是从学校教育问题的困境出发,着眼于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这样一个外在要求而开始养成——任用——研修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制度缺乏的是“学习主体”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因此是一种他律的连续性一体化追求。

      终身学习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要重视学习者的需要、选择权和主体性。对于成熟的职业教师来说,为了其职能提高的各阶段的教育,更应以参加者的主体性为前提,只有从终身学习出发,才能实现内在的连续。

      2.明确各阶段的任务

      研究者指出,所谓连续化,是指将本来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的个别的事物,相互连接起来构造成一个新的整体。被连续化的各个方面,要以相互之间具有独立性为前提,构造成能使各阶段独立性得到发挥的新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将各阶段连续为一体时,必须首先注意的就是确认各个阶段的独立性和固有的作用,而且这一独立性和固有性,对于教师来说,又构成其职能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明确。

      3.确定最小元素、基本内容

      被教师职能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人性或者说规范性,是无法确定其“绝对量”的,而且不同的教育对象、环境、条件下也不可能作统一要求,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变化其本身也不能不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必须确定对教师的这种客观要求的最小元素、基本内容,必须客观化、明确化。它们必须是被限定的内容,而且首先是作为养成阶段的课程来考虑。养成阶段的课程以奠定教师职能基础为基本任务,不可以将通过与儿童接触就可以直接获得的东西,性急地拿到大学教育中来,研修阶段的内容也要根据在养成阶段获得的最小元素、基本内容来设定,但决不能等同于此。养成阶段的最小元素、基本内容的形成——获得也不得延续到研修阶段。所以,必须确定最小元素、基本内容。

      4.教师教育担当者的革新与协动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如果以能够适应教师的作用变化的终身教育——学习为指导,那么在各阶段、各方面的施教者,就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同时,如果没有他们的彼此尊重、相互协作的体制,就不可能有教师教育的连续性。

      (三)教师教育各阶段的作用、责任和相互关系

      该项研究对教师教育系统从各阶段的作用、责任和相互关系角度作了重新设计。提出教师的职业活动所必备的最小元素、最基本内容。该系统本身必须以提高教师的修养、人性的成熟度为运行方向,因此决不能破坏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根据这样一些原则,对教师教育各阶段的作用、任务和相互关系作了如下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