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1998年2月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又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还强调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些论述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也昭示了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特征 随着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正在形成,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命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领域,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知识及其载体——人才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本,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将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科技知识的应用,创新已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缺乏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1.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所谓“创新”,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nump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的定义,即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创新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对人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使科学成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和社会变革的有力的杠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古代,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先后传入欧洲,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黎明,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在近代,以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为标志的近代科研创新为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知识基础;在现代,以微软、英特尔、IBM为标志的知识经济产业,正以它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巨大的创新威力冲击着辉煌200年的工业经济社会,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总之,创新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创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创新是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源泉 本世纪以来的科技新发现、新发明远远超过了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不但使人类的物质文明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推动了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事实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新兴技术,就没有经济建设必须倚重的高科技人才,因而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世界,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竞争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21世纪世界经济激烈的竞争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政策、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对科研创新,尤其是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美国和日本为例,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知识的生产作用,并在知识传播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进入80年代后,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势头上升,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政府及时调整了国策,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增加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投入,转而重视知识创新。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培养一批创造性人才,建立和健全一批高科技创新基地,不断提高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保证不断有前沿性的高新技术成果产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就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