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教育与空间的紧密结合,逐步演化出校园这一独特景观。校园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生活的信念,对教育的希望和对自己存在的理解,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 隐性课程因其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然而,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理解或局限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期待、暗示),或局限于语言的诠释、意义的重构。笔者认为,从景观学的角度透视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建构,将会大大深化对隐性课程的理解。 一、环境知觉·空间设计·隐性课程 物质文化景观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力图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客体作全面认识和综合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 在环境知觉的指导下,人在空间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空间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注:郑立华。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因素。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8(1))由此,空间逐步产生了分化。人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理解,对分化的空间作出自觉的安排和使用,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地面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景观。 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具有文化性。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环境知觉。因为环境知觉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筛选的过程。筛选中有些信息被注意了,有些信息则被舍去了。不同生活环境长大的人,其信息筛选的方式是有差异的。环境知觉上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文化间价值观念上差异的主要根源。空间设计中浓缩着一定的价值观,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文化环境里长大的人,从小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各自群体的环境知觉及价值观。他们不仅因之进行空间设计,而且据此解读各种景观。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会作出不同解释,从而获得不同的意义。 人们对空间的设计及物质文化景观的建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独特交往形式。人们通过景观的建造与解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与历史交往,与文化交往。因为景观也是一种语言,它具有文本(text)的特性。景观文本一旦形成,就脱离了建造主体而独立存在,它具有的意义,作者本人再也无法驾驭。不同的个体,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从同一景观中获取的信息不会完全相同,会打上各自个性的印记。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景观,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观本身是一个包容丰富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文本。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其实这就是隐性课程的作用。 何谓隐性课程?目前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隐性课程就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注: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课程·教材·教法。1993(6))在这里,“教育环境”就是“文化景观”,“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主要指“学生潜移默化中获得的人类共同经验”(包括态度的、情感的、价值观的等等)。因此,我们又可把隐性课程定义为:通过校园文化景观,使学生潜移默化中获得的人类共同经验。 隐性课程是在学生与景观的交流与对话中实现的。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景观进行交流、对话。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着景观的解读,在解读中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的重构;同时,环境知觉中人类世代相传的信息筛选方式,空间设计之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经验、价值观也在解读过程中得到确认、强化和丰富。因此,校园物质文化的解读过程,就是受教育者的“文化化”过程,也就是把景观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的人运动的过程。(注:金生锥。理解与教育——走向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5-106)这也就是隐性课程的实现过程。 二、文化景观与物质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最先把客观存在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苏尔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的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注: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1))这种人所创造的地表文化面貌的总和,就称为文化景观,美国人H·J·德伯里进一步把文化景观定义为“由各种文化特征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它是人们对其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注:H.J.德伯里。文化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55-159) 人们对大地表面进行塑造,“不仅仅是寻找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趋向。”(注: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1))文化景观是人们在大地上展示自身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个性特征而留下的痕迹。今天的景观乃是过去社会文化的积淀,它“恰似一座储藏丰富的档案库,又如一幅色彩错综的拼合板,其间有不同的历史层次,有过去时代的可以触知的信息。”(注: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当代欧美史学评析——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0.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