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民辉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研究仅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从现有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到其研究的视角,初期是在比较教育学领域中进行的,而后逐步地输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当然还是确定以教育变革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诸如教育变革的动因研究;教育变革过程(策略)研究;教育变革类型研究;教育变革的成果传播研究。其研究视角和方法仍然以社会学为主。

      本文仅对教育变革的动因进行理论和经验层次的研究,而理论上的研究规定了经济的层次,在提出理论时尽可能描述和说明每一层次的研究范式,以便能科学合理的阐明教育变革的动因。

      一

      构建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理论像任何其他科学的理论构建一样,它的巨大基础是未说明的假定。从一种狭义上讲,这些假定没有必要被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但他们确实影响着理论被提出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潜在的假定看作是范式(paradigm)。

      如何考查教育变革的动因,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中,有一个是,一个理论家可以集中注意的动因具有好几个可供分析的层次,在许多情况下不同范式和理论之间的区别关系到它们的经验研究层次,在强调不同层次的范式或理论之间产生冲突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一范式或理论试图解释的动因并不相同。实际上,如果不从所有的范式中吸取有益的见解,那么,关于教育变革动因的任何经验层面都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解释。

      许多研究者大概都有同感,尽管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热衷于论证某个特定的范式优于另一个范式,但是没有一个研究者敢说,有一个理论能恰当地描述和解释教育变革的动因及动因构成的全部复杂性。如果承认任何一个都是不全面的,这意味着互相竞争的理论可能只在它们的特定目标方面才是有效的。这就能进一步说明,关于教育变革动因的研究,每一种理论的解释都正确,但是每一种解释的有效性都不能推翻其他解释的有效性。

      一般而论,教育变革可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前者往往涉及到教育的观念、目标、发展战略、优先抉择等重大问题,且一般与教育系统外在的政治、经济变革息息相关;后者则关系到教育系统中的人际互动、知识传递、教学革新等方面。下面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社会学范式及相应的理论作一简要的梳理。

      二

      根据平衡范式的释义,教育变革是一种系统调适的需要,满足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需要,诸如,通过变革能够确保从环境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能够制定该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种目标间的主次关系,并调动资源和引导全体成员去实现目标;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能够维持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以及处理个人间或群体间的关系紧张问题。这就是习称的(AGIL)功能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教育变革的动因有两种,其一是行动系统间信息或能量交换的过量。进而,这些过量的交换改变了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信息和能量的输出。例如,革新动机(能量)过强会对现有课程结构产生影响并且还有可能对这些规范结构课程的重新组织产生影响,并最后导致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其二,来自信息或能量的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系统内部或外部结构重新调整。例如,对教育变革认知(信息)冲突会引起规范冲突(失范或发生阻抗),而规范冲突则进而会影响人格系统和有机系统。

      中程理论(the middle range theory)将教育变革的可观察的动因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原因,其能为系统中行动者所预料和感知的;与潜功能相关的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感知的客观原因。此外,墨顿(R.K.Merton)提出了“反功能”的概念,根据这一命题,可以认为引起教育变革的主客观动因并不都具有促进教育系统调适的后果,这些动因也可能会使教育变革产生减少系统调适的后果,即反功能(紊乱、问题、干扰)。正是反功能的概念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求教育变革的动因上来。

      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的动因可以区分为四种相应的理论:进化论、新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论。

      根据冲突范式的释义,应当以冲突为基本线索研究教育变革的动因,研究的焦点应是教育系统与社会亚系统之间的冲突、现存的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方面、教育亚系统之间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根源,等等。这一范式的共同理论特征是:强调冲突的积极作用,承认冲突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反对带有价值判断的研究假设,竭力倡导一种超阶级、超价值判断的、客观的冲突分析。

      用冲突范式研究教育变革的动因,主要是从两个层次进行的,一个是观念层次,认为教育变革动因来自于规范或价值取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实际层次,认为教育变革动因来自于制度上的变化(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归属于冲突范式的有四种相应的理论,分别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教育变革的动因,它们是: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复兴理论、空想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出现一股微观革命之风,人们对两对范式的假说提出了质疑的批判。认为这种宏观分析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应当注重研究学校内部班级社会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校文化、学生自我角色定位、个人社会化和教育、教育机会、学生受教育以及学业成就的社会背景、教师和社会地位和教师在社会中的角色,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