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1999)01-005-13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明确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改的核心,才会对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职,一种错误。因为进入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除少数人外,多数人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教育。为了培养高创造力人才,就不仅要让儿童青少年掌握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只有使儿童青少年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结论,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和造就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这里的一个前提便是对创造力本身的认识与了解,如创造力的概念、实质、发展以及创造力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论题。 一、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是国际学术界与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美国科学家认为,创造性人物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C.W.Taylor)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creativ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这里的基础工作便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美国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始于50年代,原因是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急起直追,以改变当时美国的科技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培养创造性的人才。1986年成立的“全美科学教育理事会”于1989年发表了题为《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养》(中译本名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报告,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1.科学技术是今后人类生活变化的中心。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可以说,它是一个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核心目的的国民教育大纲。2.着眼国民素质,实行全面改革。2061计划的前提是:摒弃学校授课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软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限。3.突出“技术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4.2061计划分为设计教育改革总框架,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式,在全美推广前两阶段成果等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这是一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宣言,对培养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无借鉴意义。 日本80年代初提出要重视创造性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的教育国策而确定下来。日本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旨在揭露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弊端,面对新的挑战。第三次教育改革,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的。在传统观念上,日本也存在一些亚洲国家的通病,即忽视个人的差异和不尊重选择。到1987年8月止,“临教审”共提出四次报告,指出这次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重视个性,实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时代变化的教育”。日本1996年7月提出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应把‘轻松愉快’中培育孩子们‘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教育改革要点首先设计教育思想、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其次要求“轻松愉快”,把它作为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提高孩子眼前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把精选内容、精简课程也作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将“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理科教育重在培养科学素养,积极适应国际化的趋势。 此外,德国近20年来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测试工具)的编制,而且深入研究创造性的性别差异。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来年对创造性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探讨了创造性与智力、个性(即“高素质”问题)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创造性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这正是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创造性人才研究的缘由。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包括创造性的经济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作等将成为人类社会创造性劳动的主体,社会将全面知识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师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问题、创造方法问题上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这诚如吉尔福特(Guilford,J.P.,1967)所言“没有哪一种现象或一门学科像创造问题那样,被如此长久地忽视,又如此突然地复苏。”这可谓一语中的。 二、创造性的实质及创造人才的表现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这便是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高素质。要了解与认识创造力的概念与实质,首先须从智力入手。我们认为,智力与能力通属于个性的范畴,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其核心成分是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概括。智力应由思维、感知(现实)、记忆、想象、言语与操作技能组成。它是创造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