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组成统一的有机体。它阐明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但是40多年来,我国有些理论工作者把这个“有机的统一体”分解成许多小块,认为马、恩著作中存在着许多专门学科的理论,其中有一小块叫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或叫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教育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然是有的,它包含在马、恩的著作中。如果说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也应该从马、恩的著作中去寻找。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丰富著作中,没有一篇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有之,只有在论述哲学、经济学时偶尔提到教育。列宁有些篇章直接谈到教育,但并非专门阐述系统的教育理论。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只是马、恩、列一些为数不多的有关教育的语录。而这些语录,有的是针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教育状况说的,有的是对未来教育的设想。例如不少同志经常引用的马、恩、列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全面发展的几条语录,就是针对以下两种情况而言的。一种是鉴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童工受到残酷剥削,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保护童工,马、恩提出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保证童工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的重点在于使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不在于引进劳动。下面两则语录是经常被引用的。其一、“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出版,第45页。)这是马、恩在谈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项措施,是从保护儿童出发的,并非作为一个教育原理提出来的。其二,“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5页。)在这里,马克思指的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从保护童工出发的。有些同志却把它看成是改造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另一种情况是对未来教育的设想。马、恩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与我们通常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含义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使人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注: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这只是一种设想,一个遥远的目标,谁也无法说出这个目标何时能够实现,正如列宁所说: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注: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第250页。)列宁又说:“生产力将怎样迅速向前发展,将怎样迅速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注: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53页。)马列对未来教育的设想,例如培养会做一切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等等,能否实现、何时实现,只有历史才能作出结论。把未经实践检验的设想,作为一门学科的原理,显然是不合适的。1958年和动乱十年,我们就是把马列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奉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把它当成可以付诸实现的近期目标强行贯彻,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20年前,我们破除了“两个凡是”,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但是,在教育理论界或者把马、恩、列有关教育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某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或者把马、恩、列的某条语录,大加发挥,以说明语录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试举数例。 其一,近年来有些《学校管理学》列有专章论述“学校管理的二重性”,说社会主义的学校管理,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呢?作者们都引用了马克思下面一段话:“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据查,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3章“利息和企业主”。从上下文看,马克思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管理,旨在揭露生产管理上的矛盾与对立。一个是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管理,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学校管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那种“管理的二重性”的理论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呢?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的同志提出一个观点之后,总要牵强附会地从马、恩著作中去寻找理论根据。或着把马、恩的个别结论、观点作为原理,硬套在一门学科上。 其二,我国多种版本的《教育学》都有专章论述教学过程,有的书叫“教学过程的规律”。在论述什么是教学规律时,好些书都是先引列宁的话:“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把这作为规律的定义。他们根据这个“定义”阐发出来的教学规律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关系,其中主要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传授科学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是教学过程中本质的关系,因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教学规律”?回答时却大谈各种关系,实在是答非所问!据查,“规律就是关系”这句话,并不是列宁说的,而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说的,原文是:“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列宁读此书时在这句话下面加了这样的批注:“规律就是关系。关于马赫主义者,其他不可知论者以及康德主义者,在这点上是要注意的。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1页。)列宁只是在批注中引用了黑格尔的话。黑格尔和列宁都是在谈哲学问题时提到规律的。关于什么是规律,各种辞典对规律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这是因为规律又称法则、规则。规律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起作用。哲学上关于规律的含义也有多种,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的摘要》中就有七、八处对规律的含义作了不同的解释。把哲学上关于规律的一种含义用来硬套教学规律,结果会怎样呢?只能是答非所问。这也是硬要从马、恩语录中寻找理论根据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