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进入本文阐述之前,先有两点说明是必要的。第一,在日常行文中或科学分类中,人们常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视为同一概念,都属于一级学科。属于一级学科的“教育学”包括了“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这里的“教育学”实际是教育科学的总称。而本文所谈的“教育学”,不是教育科学的总称,而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育的一般性的问题的学科。通常我们将它看作是师范院校所授的教育学课程的教材。第二,本文题目是“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但研究范围仅限在中国大陆的教育学的发展,而台、港等地区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以及成就与问题,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一、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概述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早已有许多教育名著为大家所熟悉,而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则是18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1936年由尚仲衣根据费尔金的1902年的英译本,将《普通教育学》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注: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3期。)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奠定了中国新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他的教育教学理论构成了中国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尽管30年代以后,欧美进步教育学派,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直接传入中国,但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仍有它文化渊源的意义。 我国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最早是在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大学堂中的政法大学),都设置教育学课程。后来历次学制改革,师范院校都把教育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1949年以前,中国教育学著作已有百余部,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应是吴俊升、王酉征合编的《教育概论》。该书由正中书局出版,至1947年已再版到50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陆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49年—1957 年:以凯洛夫著的《教育学》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学的传入与传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确定的建国方针是“以俄为师”,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学习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活动。教育界除了直接介绍前苏联办学经验以外,还大量地翻译了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著作。194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著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21章“国民教育制度”,继后,1950年3月28 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著的《教育学》第12章“劳动教育”;1950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凯洛夫著的《教育学》第1 章“教育学的对象与方法”中的第5节“教育学是科学”。随后,1950 年12月,1951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凯洛夫著的《教育学》上、下册。同时或稍后,又由正风出版社出版了奥戈罗德尼柯夫、史姆比辽夫著的《教育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叶希波夫、冈查洛夫著的《教育学》(上、下册)等教育学著作。 在这段时间内,还邀请了一些前苏联的教育学专家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讲授教育学。如北京师范大学从1950年起,先后邀请了波波夫、普希金、崔可夫、马弩依连卡等,华东师范大学邀请了杰普莉茨卡娅等。这些专家所讲内容大多编印成册,有的公开出版,有的内部发行。 在50年代,除了前苏联教育学的专著在中国大陆传播外,还有几位有影响的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著作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这就是:克鲁普斯卡雅的《克鲁普斯卡雅文选》(上、下册)、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马卡连柯全集》(7卷本)。 许多师范院校将这些著作当作学习教育学的必读参考书。 根据前苏联教育学的结构和内容,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中国教育学者在这段时间内也编写了许多版本的教育学。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52年由教育部师范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张凌光、丁浩川等十多位教育学家编写的师范学校课本《教育学》(四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修改,合为二册,1956年出版印刷发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所编,由北京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义》(上、下册)可作为代表。 从众多的《教育学》的内容来看,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仍然是凯洛夫著的《教育学》。它的影响面很大,该书到1953年6月就印刷了9 万8千册,影响的时间也最久,大体可以说从1949年到1979年。如何评价前苏联教育学的传入和凯洛夫所著的《教育学》呢?学者们论说不一,以作者见解,有下述几点可以研究。 1.凯洛夫著的《教育学》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说明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这不仅表现在该书有专章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社会作用的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等,而且还以唯物史观分析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了教学过程、德育过程等。尽管在分析中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但在观察与研究教育的方法论上应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2.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方法论,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教育遗产为思想渊源,在总结前苏联广大教师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该书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教学原则的确定与解释,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说明,都具有科学意义。虽然该书明显地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完善和发展传统教育流派的教育理论上,在建构传统派的教学模式上,仍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它的意义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