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远新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社部(长沙,410006)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任务乃是在维护文化多元化并使其相互促进的意义上,信息化不能破坏原有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要保证其相对完整性、独立性。在政治层面则应当保证现有的合理政治价值继续对社会成员提供共同信仰对象、现实政治体制及其管制能力不致被破坏、现有政治秩序(包括国内和国际政治秩序)能连续性地发展,并且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对社会现实保持适度的认同、忠诚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也就是实现社会政治保存。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任何一个国家要取得发展,自然都要对自身所处的时代作出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国家发展的战略。综观当今时代,有二个相互关联的趋势,一是全球化,二是信息化,值得我们予以十分的关注。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决定世界上财富与权力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为标志,也就是说最终以信息为标志。信息化含有使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意思,但一个社会或国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却不能被破坏,要能够保证世界的多元化才有价值。社会政治保存就是从保持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这个意义上说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问题。

      一、信息技术及信息时代的几个特征

      早在80年代,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指出,一枚信息炸弹正在我们中间爆炸,这是一枚形象的榴霰弹,象倾盆大雨向我们袭来,急剧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据以感觉和行动的方式。以信息为载体的知识将成为资源和运输的替代品。(注: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229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25页,三联书店,1996年版。)拉兹洛也认为,时至今日,信息加工系统已深深地进入了社会的各种结构之中,并以无数的方式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注:美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第9—10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总之,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张的世界,而且也日益显露出其无比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总的表征这两方面来分析一下与社会保存相关联的这一新时代的特征。

      首先从信息技术本身来看,信息技术之所以成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主要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的。它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增殖性。这一方面是指它承载的信息本身在流转、传播的过程当中具有衍生的性质。与资金、财富不一样,它可以同时向多个对象转移而自己却仍然为发出者所拥有,这就使得信息内容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呈现急剧增殖的态势。根据英国学者马丁(J·Martyn)的估测, 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隔50年增加一倍,到了20世纪初期,每隔30年增加一倍,50年代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每五年就增加一倍,而80年代每三年就增加一倍。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也与信息内容本身在多层次、多向度的传播过程中的高增殖性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增殖性是指它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增强产品的功能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据国际权威机构对美国在CIMS(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5 个公司调查发现:采用这项技术可使产品质量提高200%—300%,生产率提高40%—70%,工程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可分别减少15%— 30%和5%—20%。在我国这一方面也有极现实的事例,京九铁路运用的信息技术能发送18种信息,满足不同行车速度的需要,能有效地防止重大事故,并可提高运输能力30%,从而大大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率。二是高催化性。这是指融知识、技术、资金于一体的高密集、高智力型的技术一旦与经济相结合,就会释放出聚集的高能量,对经济发生强烈的催化作用。拉兹洛提出,时至今日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微电子工业本身,使得整个劳动力的部门分布正朝着信息领域倾斜。(注:美E ·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第10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而且,信息甚至也已成为引导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显然,这种催化作用由于信息技术目前不可估量的潜在发展能力而惊人地扩大了,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而站立于时代的潮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高控制性。通过信息技术对所有信息流的控制,就基本上控制住了整个经济活动运行的轨迹,从而更易于进一步探索与把握经济规律,使经济增长与发展步入稳定、持续、健康的轨道。比如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建立连接全国各公司、各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私人家庭的信息网络,它以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电视机、传真机、电话、电脑的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信息接受和传输中心。显然,这样的基础设施已不仅仅是一种通信手段和媒介,而且还囊括了整个经济生活的领域,成为引导、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性部门。四是高渗透性。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扩散力,从而使其以惊人的速度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渗透,使其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信息技术在经济部门的渗透方面,其本身的高速发展就是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而在社会结构方面,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例,它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其创办者推崇的网络文化是无政府状态和自由主义,其用户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不信任任何权力机构,促进权力分散。”这就使得整个国际互联网络仿佛成为一个自由市场,网络区间好像是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从而对所有的文化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

      其次从信息社会的总的表征来看,有人提出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社会特征的手段,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着人类教育、生活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兴社会形态。(注:转引自刘宝辉:《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世界》,1996年第6 期。)这种社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当中,从而使大量产业部门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引起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一自动化新阶段有可能在制造业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固定设备中融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产业的崛起使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美国目前信息设备投资已达全部投资的50%,当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直接来自购置高技术信息设备的开支。因此信息产业必将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有人曾经指出,在过去的150年中, 自动化已经改变了农业和工业的生产过程,但在流通和分配领域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信息技术却使得人们的工作环境成为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办公室。(注:爱尔兰利亚姆·班农、厄休拉·巴里:《信息社会》,第3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同时一个新的神经系统正在当代社会中建立起来,这个系统是“人体外的”:它在人的机体之外运转,不受正好能容纳这么多脑细胞的脑壳的限制。(注:美E ·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第11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这个几乎能够无限发展的人工信息加工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三是信息媒介被大量用于大众娱乐、消遣活动领域,以“闲暇工业”为特色的信息技术日益渗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并最终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尤其是信息化使得整个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使整个世界的步伐加快了,呈现为一个加速化发展的社会。四是信息日益取代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的东西,成为更灵活、更有效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这也就使得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尽自己的力量来抢夺以信息为依托的权力和财富,并以此来维护由信息技术延伸而来的国家主权、国际地位,来保持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一个国家具有的经济实力、主权力量日益以信息以及信息技术优势来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