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号 D523 权力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以强制性手段体现出来的国家意志。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主要掌握在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手中,就其性质而言,它产生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但是,由于权力本身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用来为公众服务,也可以为运用权力的人本身服务。权力又是一种有组织的物质力量,拥有权力的人在运用权力的同时也使掌权者成为被权力支配的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强大的诱惑力和腐蚀性往往促使掌权者极力取得更大的权力和滥用已有的权力。滥用权力是对社会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最具破坏力的因素。它毒化了社会氛围,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近些年来,各种腐败现象的沉渣泛起,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权力的腐败。诸如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物交易,权权交易等等,都是这种腐败的具体体现,党和政府虽然下大力气进行了整治,但这种权力腐败现象并未得到根治,它主要表现在: 1、权力私有化 把公共权力作非公共使用, 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财产支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什么权力便用什么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干什么事便以什么事为自己谋取私利。 2、权力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一些人将权力异化为商品,当作交易中的筹码,待价而沽。等价可以交换,价格合适可以出售,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3、权力庸俗化 为了巩固已有的权力和攫取更多的权力, 利用裙带关系、金钱关系、人情关系,编织成纵横交错的“关系网”和“权力链”,拉邦结派,排斥异己,投桃报李,互相利用。 4、权力特殊化 人性的尊严取决于权位的高低, 人的价值大小也取决于支配权力的大小。一旦权力在握,便分三六九等,视自己为特权阶层、特殊人物,并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家属、子女、亲朋戚友也在权力的荫庇下成为“特权一族”。 5、权力本位化 权力的运用本是从公众产生并约束公众以维系社会发展和运转的。但由于权力的巨大物质性,一些人将权力的取得和支配作为终极目的,只允许取得更大的权力而不能容忍丧失已有的权力。视权力为一种财富,视权位为一种职业。 形形色色的权力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痼疾,既有外来的冲击,也有内在的诱因。但是,在诸多的因素之中,现阶段对权力制约监督的疲软和乏力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遏制权力的腐败,必须突出三个环节,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一、关口前移,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 做到防患未然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在权力授受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机制。把好入口关,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一是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在任何条件下,掌权者的个体素质对于运用权力的走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权力的授予必须既重德又重才。权力只有掌握在那些作风正派、清正廉洁,能力突出的人手里,才能使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否则,品德不好、为政不廉、利欲熏心,能力越强,破坏力越大。从另一个方面看,有才无德固然不可取,但也很难相信一个平庸无能的人能很好的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因此,权力授予必须量勤考绩,要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选上来,不能只看政绩而不看取得政绩的行为过程,那样,就容易让那些心术不正,善用“歪才”的“能人”混进掌权者之列,最终给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因此,在考察勤绩的时候,要注意把前任和后任的政绩区分开来,把集体和个人的政绩区分开来,把历史的和阶段的政绩区分开来,力求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再者,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必须历史地看一个人,而不能囿于一时一事。古人曰:临时而选,仅取其才;平日之选,在择其德。只有历史的看问题,才能抓住本质,不被暂时的假相所惑,才能做到真实、准确、公平。 二是坚持民主公开原则 坚持权力授予过程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公开公平原则,是确保权力不被滥用的组织措施。坚持这一原则,首先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个人终究是生活在群众中的,其德行如何、才力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又因为权力产生以后,就是要约束和规范公众的,群众也最认真。要在具有广泛群众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集中,从而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和环境,坚持摒弃“长官意志”和“个人钦点”的现象。其次,要公平竞争。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因而,必须高度透明和公开,而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则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又使一些优秀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使干部选拔逐渐步入公平、合理、平等的机制。目前,我们有些地方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初步探讨,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采取个人报名,组织推荐的办法产生,但各个环节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