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二十年(1978—1998)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永桃,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中国政治学自1978年恢复以来,经过初步建设、参与改革、总结反思和积极进取几个发展阶段,呈现出初步的学术繁荣景象。2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政治学研究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政治学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继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对邓小平政治思想的研究,加强对市场经济中的政治问题的研究,深入进行关于权力结构和权力制约机制问题、关于健全民主制度问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问题的研究。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政治学从恢复到发展已有20个年头。政治学这20年的发展历程,同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这门科学的内在活力和特性。回顾这20年,人们有理由为这门科学的新生和所取得的成绩而兴奋不已,兴奋过后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和期望。

      一、从新生到发展的20年

      建国后近30年时间里,由于认识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中国只有政治而没有政治科学,只有政治工作而没有政治研究,因为一切政治理论问题都由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一切政治实践问题都应由领袖来决定而无须民众来讨论。高等学校的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从1952年起就被扫地出门,长期不能进入科学的殿堂。生活在政治漩涡里的中国人,对政治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中国政治学实际上已经死去。

      政治科学的命运,直到1978年才有了转机。1978年5 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各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接着,同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大解放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进程。政治科学的春天也随之来临。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同志说出了一句关系到政治科学命运的话:“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0—181页。)从这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1978年到1998年,是中国政治学告别封闭、走向新生的20年,是在风风雨雨中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20年,是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20年。这20年的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恢复和初建阶段(1978—1985)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学要“赶快补课”的指示的鼓舞和推动下,在老一辈政治学家、法学家的积极努力下,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之后,许多省级政治学会也陆续建立起来。1981年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三所高校率先设立了政治学专业。1985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部分重点高校从事政治学或相近专业的专家和负责人会议(笔者代表南京大学参加了这次会议),共商政治学发展之大计。会后,国家教委同意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增设政治学专业。中国政治学会以及一些省级政治学会的成立,十多所重点高校先后设置政治学专业,是中国政治学获得新生的两个重要标志。

      政治学恢复初建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从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入手,为教学科研服务,力求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80年代初几本有影响的政治学教科书的问世,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

      这个阶段的政治学理论研究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抛弃了长期以来把政治单纯理解为阶段斗争的错误认识,重新分析和界定了“政治”这个概念。许多学者指出,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和制约的、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全部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对阶级的斗争”。在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阶级斗争还存在,有时还可能激化,但更多的政治现象是不带阶级斗争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国家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如著名政治学家王惠岩教授认为,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政治现象外,凡是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具有全局性的问题都属于政治现象。”(注:王惠岩著:《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对于政治学这门科学来说,对“政治”这一概念的新认识, 如同国家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一样,具有根本性转变的性质和意义,为我们正确确定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恢复初建阶段,政治学工作者除了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以外,还积极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方面研究,主要以邓小平同志1980年那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为指针,对党和国家的领域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的主要弊端,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进行了初步的但又是破天荒的揭示和批判,并从制度上剖析其根源,提出了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这方面研究,从1986年起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而逐步深化。

      2.积极参与改革研究阶段(1986—1988)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深入的过程中,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1986年9月至11月间,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明确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页。) 邓小平同志向全党提出了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同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极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并要求中央尽快搞一个蓝图。1987年底,中共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提上议事日程,并绘制了一个初步的蓝图,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和步骤等作了全面的阐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