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出现。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正是培养、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同属于教育,但两相比较,前者具有更大的难度。且不说其他方面的原因,仅从教育内容上就可看出思想教育的艰难。因为知识教育的内容相对说来是比较稳定的,而思想教育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尽管有些教育的内容看似稳定的、长期的,但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其具体内涵还是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要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富有成效,除了其他方面的努力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善于切中学生思想发展的脉搏,抓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切忌教育上多少年一贯制的老一套做法。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现阶段在学生思想教育上有这样几个重要的问题是值得注意和认真研究的。 一、政治态度问题 近年来,学生在政治情绪上总的说比较稳定,对中央方针、政策和一系列工作的认同度也比较高。但是,也应当看到,不同学生对中央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工作的认同的程度、认同的态度是有差别的。 因此,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任务,是怎样使学生在政治上由一般认同上升到高度觉悟。何谓高度觉悟?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由情绪上升到理智,即对中国目前发展的现实,不能仅仅停留于情绪上的认可,而应当经由冷静的思考,上升为理智的认同。即使对于社会各种弊病及其处理方法提出严厉批评,但这种批评或建议也不是情绪化的,而是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建设性的。二是由一般的接受与认同上升到政治觉悟。这就要求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变政治上的被动接受客体为能动建设主体,自觉融入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之中,并为之做出应尽的努力。如果能够实现这两条,那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问题是,怎么使学生由一般认同上升到高度觉悟呢?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关系问题。中国的未来与希望就在青年一代身上,这是历史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尤其在世纪之交的转折时期,强化这种使命感至关重要。但是,强调使命感的同时必须强调责任感,因为没有责任感的使命感往往会带来浮躁、妄谈以至冒进等不负责的行为,这于国于己都是不利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需要的是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需要的是把情绪化为一种责任,而不负责任的指点评说决不是新一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态度。二是如何明确自己的角色。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在政治态度上有时激进,有时低沉,原因之一就在于自己的角色意识不明或角色错位。实际上,当代大学生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现代化建设的旁观者,而是现代化的建设者;不是现代化的享受者,而是现代化的开拓者。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现实需要当代大学生以一种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去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不是以一种评论者、观察家的身份去对现实评头品足。 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上述两个关系的话,那么,一般政治认同就比较容易上升到一种政治觉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通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之外,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几个环节:1.形势教育。现实与书本两本教科书的反差确实是比较大的,这是事实。但是,对形势的分析、认识也有一个科学与否的问题。如果对目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缺乏正确估价,看得一团漆黑,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其结果往往会带来情绪上的消沉或偏激。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应该是重点抓好形势教育,通过经常举办形势报告与座谈,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便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避免看问题的表面化和极端化。2.社会实践。不能把社会实践仅仅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当看作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不少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理想化的色彩比较浓,因而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往往显出悲观、消极的情调。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的看、听、干,来了解社会、思考人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两课”教育。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很多,需要我们加强“两课”教育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廓清迷雾,端正思想,确立健康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当然,“两课”教育要真正起到这种作用,必须为教育注入生机,让理论能够真正说服人。 二、道德修养问题 近年来,有感于社会风气下降,社会上、学校里一再提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且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普遍赞同。但是,思想道德教育究竟怎么抓?目前的看法实际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教育,是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的教育,因为现在连起码的道德水准都达不到,还谈什么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教育。另一种看法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教育,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就社会各阶层来讲,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教育要求就不一样;就大学生来讲,对不同年级、不同修养的学生的教育要求也不一样。这就是说,高层次的教育只适应于那些“先进分子”。这些看法确实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有其可借鉴之处,但要仔细推敲,还是需要慎重对待。这里主要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与导向的关系问题。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无疑是正确的,忽视教育对象层次上的差别而搞一揽子教育,显然成效甚微。但是,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决不能忽略思想导向上的问题。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可以要求不同,但在教育的导向上则决无二致,不能把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看作是普通学生的事,而把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教育看成是学生党员和先进分子的事。要知道,将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与政治导向截然划分开来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国家的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从来没有放弃和偏离其基本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如美国的道德教育,数百年来传递和发展的就是一套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美国社会从来没有因核心道德规范的丧失而导致伦理规范的混乱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瓦解,它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核心道德价值规范的稳定即导向上的稳定,为道德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像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和法制观念,一直左右着它的道德教育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脱离政治导向的纯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任何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都有一个指导思想问题。事实上,现在讲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进行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而在于进行这种教育以什么为导向。如果仅仅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的基本内容,那么,这样的教育很难说是成功的,至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道德建设的方向是相左的。因此,在强调大学生基础道德文明或文化修养教育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并将体现这种导向的价值观念贯彻和渗透到基础道德文明和文化修养教育以及其他层次的道德教育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