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时期,体育系大学生更以其专业特点显示出直率外向、豪放不羁的特性。如果引导得当,可以发挥出创造奇迹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甚至破坏作用,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使学生能够得到磨炼,顺利完成学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课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把握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做到有的放矢,既鼓励(或约束)学生一定的行为,又使他们理解你的做法,口服心服地配合你的工作,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上,不论是身处逆境或顺境,不论是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都会显示出各具特点的反应方式和行为风格。体育系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一群,虽然有着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但在气质、性格、思维、情感、能力等方面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是体育系学生独特的人格特点: 1.能用较为理智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国家、社会,但对社会的认识还较为肤浅,缺乏实践,有时面对社会腐败等现象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①偏激。认为腐败根深蒂固,廉政建设只是说说而已,无法根治,国家、社会没救了,因而对有些国家政策和学院规定抱有抵触情绪; ②顺应。认为这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是社会的正常存在,不仅有“现实社会就是如此”的想法,而且去迎合、顺应这些现象。 2.喜欢自己独立地探索人生道路,思考人生问题,保护自己的自由感和人格,反感居高临下的说教,但有时又具有浓烈的孩子气,缺乏行为的准则和自信,常常是根据他人的喜欢和承认来标定和肯定自我。 3.体育系的学生大多数性格比较外向,具有胆汁质和多血质两种气质类型,性情开朗,思想活跃,做事积极主动,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但有时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倔强固执,喜欢和别人较量、竞赛,易和别人发生不良冲突。为人豪爽、仗义,但常常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体育运动有很多是集体项目,要取得好成绩,就要讲整体配合,讲战术运用。经常不断的集体运动和相互配合,使体育系学生之间形成了感情上的亲密和行动上的默契,他们较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心齐、集体荣誉感强。一旦听到贬低或有损体育系声誉的言论,便会强烈地刺激他们的自尊心,激发起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会产生积极的团队作用,反之,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群体性不良后果。 5.体育系学生私心少,心胸开阔,不计较小的得失,有“大丈夫”的阳刚气魄,善于体贴关心他人,具有较强的同情心,勇敢坚强,有正义感,容易赢得他人(尤其是女同学)的喜爱。但自控力差,有时还表现出以强欺弱的不良行为。 6.自尊心强,极敏感,易受伤害。大学生中的许多矛盾和纠纷以及攻击行为,大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威胁而引起的,他们的自尊心要求一般比较强烈,最怕别人看低自己,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会以一切方式在各个领域表现自己,处处争强好胜。 7.首领意识浓厚。尤其是专业特长突出的体育系学生具有一种“明星效应”,在一定群体内最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往往成为这一群体的首领。这样的群体情感性强,内聚力大,相互之间过从甚密。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有着很大的辐射面和感召力,是很多学生行为的“参照系”。如何调动这些群体的积极性,发挥这些特长学生的“首领”作用,在体育系学生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 8.重专业特长的锻炼,轻理论素质的培养。一些学生只求将来能胜任中学的体育教学,或能够组织运动会,或者当一名裁判之类的工作,而不求对体育知识的精深研究,所以理论学习劲头不足,也不十分注重个人的修养,较散慢,不拘小节,有时喜欢恶作剧,甚至刻意追求表面的“粗犷豪放”,认为太彬彬有礼了不像体育系学生,易出现不文明行为。 体育系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及其工作方法,工作艺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作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既是社会道德的示范者,又是管理中的“纪律警察”,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可亲性、可敬性、可靠性、可信性。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偏爱姑息,应把爱洒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融洽、和谐、合作的气氛,当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关心爱护他们时,就会乐于接受教诲,即使偶尔严厉的批评,学生也会虚心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否则,会加剧师生之间的对立,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必须具备较为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公正民主的工作作风,较强的业务能力,熟悉本职工作,熟练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如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籍管理、毕业分配的政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在学生管理与教育方面应树立权威性。通过熟悉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甚至一些不突出的学生也能直呼其名,让他感到在老师心中有位置,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使学生从内心佩服、尊重、信赖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