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22)11-0119-08 课程思政指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和实践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理念和新举措,课程思政有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厘清难点问题、聚焦重点问题、疏解痛点问题、直击堵点问题,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厘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问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模式、新样态,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从挖掘、融入和建构三个维度入手,系统推进、协同发力,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元素“怎么挖”“如何融”以及课程思政体系“怎样建”等一系列现实难题。 1.“怎么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在挖掘而不是移植 当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对于思政元素该“从哪挖”“挖什么”“怎样挖”不甚明了。为解决这种“无米下锅”“有心无力”的现实困境,需要多点发力、多策并举。 一是明晰逻辑理路,立足专业知识“定点”挖掘。一方面,应凝聚价值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简单移植,更不是单纯嫁接。如果将思政课中丰富的思政元素移植或嫁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就会出现标签式、粘合式、表面式的“两张皮”效应,难以达到铸魂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明确挖掘进路,着重从专业课程中精挖深挖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应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价值目标,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1](P130)五大模块为挖掘向度,精研、透析、深啃教材并升华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挖掘课程固有的思政元素。 二是实现重心下移,立足章节内容“定向”挖掘。一方面,为提升课程育人的精准性,应紧紧抓住教材这个切入点。专业课教师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精心选取与章节知识点契合性、精准性、价值性高的思政元素,着力破解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难寻”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应紧紧抓住“备课”这个关键点。抓取符合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譬如,专业课教师可精心选取科技报国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深度挖掘事例背后蕴含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讲活讲透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具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是凸显学科特色,立足专业类别“定位”挖掘。一方面,应把握学科专业特点,深度解锁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各二级学院要依据七大学科类别,细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专业课教师要做课程教学的“有心人”,以课程本身的类别属性和育人目标为重要发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另一方面,应精准把握学科门类的定标、定航和定位,彰显课程类别的育人侧重点和闪光点。 2.“如何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要顺应学科逻辑、专业逻辑、课程逻辑,探究“如何融”的方式方法,把握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规律,采取“精准滴灌”的方法,着力攻克“融入难”这一问题。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应有机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2](P115)专业课教师应秉承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总体思路,抓好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载体、反馈等关键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是积极探索融入的内容、方法及载体,在“如何融”方面下功夫。从内容维度看,应适时、适景、适情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体化、浸润式、渗透性地融入专业教学。从方法维度看,可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灵活采取混合互动式、问题引领式、小组讨论式等多样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教学“活”起来。从载体维度看,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这一重要载体,探索实施“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学生打造全天候、动态化、便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 三是把握融入的节奏和火候,讲求融入的“时、效、度”。专业课教师应把稳、找准融入的突破口和介入点,有意、有机、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知识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内在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专业课教师应重点把握“何时撒盐”“撒多少盐”“怎样撒盐”等关键环节,将思政元素像“盐”一样巧妙融入专业课程这道“大菜”之中。 3.“怎样建”:整体性建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怎样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现实难题。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交互式、跨越式发展,应以“大思政观”为统领,坚持整体性建构原则,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轴心,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