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和教育的作用,形成的对政治制度、政治领导、政治文化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的一种自发心理反应。是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对大学生政治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 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大学生始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在我国,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中各个阶级或政治势力集团努力争夺的对象。其政治心理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未来性和不成熟性的特点。所谓未来性是指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一族,由于其年龄结构、社会地位和成长条件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决定了他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未来。这种未来性的特点意味着大学生政治热情饱满、政治参与意识强烈,政治思想敏锐,政治情感丰富,政治能量旺盛;决定了他们在社会政治和其他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引导得法,对推动社会发展,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变革起积极的正面作用。反之亦然。所谓不成熟性是指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智力、体力、心理等方面需求的高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信念体系尚未定型,具有明显的不成熟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他们政治思想容易脱离政治现实,政治参与热情高于政治参与能力,政治激情多于政治理智,进而引发政治思想的前倾趋势与政治现实的难以接受、政治激情与政治冷漠交替出现、政治积极作用与政治消极作用并存的复杂局面。在实践中,甚至可能出现由善的愿望出发导致恶的结果,1989年的“政治风波”就是最好的注脚。 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过程以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按照中文的理解,“思想”包括作为过程的思想活动和作为结果的思想观念两个层次。其中“思想活动”可以理解为“思考”;“思想观念”可以理解为“观点”、“想法”和“见解”等。因此,政治思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大学生政治思想就是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各方面进行政治思考,所形成的相应政治观点、想法和见解。作为观念体系,包括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等层次。 从理论上讲,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把握和认识,是以各种政治观念、政治主张和见解以及政治理论和学说的形式出现的。具有完整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但是,大学生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社会群体,除个别例外,其政治思想也很少形成系统、定型的理论学说体系,而是以政治思考、政治思维、政治主张或政治见解的方式出现。然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仍然是一种政治思想,符合政治思想的一般界定:首先,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政治意识,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其次,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直观反映,而且通过对各种表象政治现实的思考,把握政治现象、政治过程和政治关系的本质和矛盾运动;其三,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仍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但是,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思想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政治主张和见解的不系统性。通常意义或教科书上所指的政治思想,往往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出现。较为完整的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对政治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或过程作出“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判断或逻辑推演。但是,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与不足,很难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政治现象作出纵深的、具有明显逻辑层次的理论思考,只能得出一些零散的、缺乏内在联系的政治观点或主张, 第二,政治认识的模糊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能动过程。政治认识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也要毫不例外地遵循这一规律。大学生在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实践范围、途径和能力等方面局限性,决定了其政治认识的模糊性。一方面,由于受政治实践范围和能力的局限,大学生在客观上不可能清晰和准确地认识把握某一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政治心理不成熟和不稳定性,容易造成“从众”或”趋时”,对某些政治现象不加以深入细致分析,盲目或轻率地认同、接受或排斥。“学潮”和“动乱”期间,部分大学生中流行的许多不正确政治思想观念,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政治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大学生虽然是高智力群体,但由于身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并未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在针对某一政治现象进行政治评价时,难以做到统一与一贯,容易产生摇摆和偏差。同时,由于政治评价标准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治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混乱。 第四,政治认识方法缺乏科学性。认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认识结果的真实性。政治现象由于人的作用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因此,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大学生由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过程,缺乏政治实践的锻炼和人生体验,因而在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过程中,要么方法过于简单,要么过分强调方法的工具性,忽视认识方法与认识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很难做到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的相互统一中去认识某一政治问题或政治现象,也很难对政治认识客体作纵深的剖析和横向的比较,容易造成认识结果的非理性偏差。 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作为社会政治意识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政治心理作为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有待于上升或转化为政治思想;另一方面,政治思想作为深刻、抽象并且已经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对政治心理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一般情况下,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政治思想,而科学政治思想观念又可推动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值得指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把大学生自发的、不定型的政治心理上升或转化为自觉的、定型化的政治思想,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锻炼,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而政治思想通过教育等途径对政治心理的指导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由于政治心理有其自身形成发展轨迹,一旦形成就具有自身相对稳定性,人们很难象推翻或改变一种社会制度那样,轻而易举地改变人们的政治心理;另一方面,政治思想作为文化环境,只是制约人们政治心理形成、发展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思想文化熏陶与教化,与其他客观社会政治环境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才能构成完整的政治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