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20)4-0111-05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资产阶级自由化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其突出表现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歪曲改革开放的历史。[1]34对于其危害,习近平曾深刻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2]113因此,必须坚决抵制、批判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实质上,历史虚无主义是以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论体系,对其彻底地批判要求对其哲学基础进行彻底批判。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由历史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为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即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本质、方法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以及隐藏在“价值中立”原则其后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意识形态诉求,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立论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一、历史观批判:基于社会意识本体的唯心史观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叙事风格层面出现了隐性特征的转向,主要表现为:学术化趋势、大众文化式表达、借助网络自媒体发酵等等。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民众在新时代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知识储备的有限性,同时运用这些迷惑性、渗透性的手段抛出种种观点,如“两个30年相互否定论”“英雄无用论”等,以此对民众的历史记忆进行篡改,从而达到“虚化”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的目的。 “两个30年相互否定论”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将“虚无”对象集中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后,对历史事件发声的典型观点。具体包括:其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政策和成就来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政策和成就。比如有人认为,正是当时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向出现了偏差,缺少了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的“蓄力”,导致当时思想认识上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并且假设当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没有改造私有制,现如今就不必重新发展多种所有制,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是走了“弯路”。其二,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问题来质疑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如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分化、剥削、腐败现象都是改革开放后引入资本产生的恶果,改革开放后越改越偏离邓小平所谓的社会主义本质,实际上已另寻他路。 以上言论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自由”“艺术加工”的名号所抛出的种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些言论虽是从不同视角、对不同时代的历史做出的理解,但都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理论的缩影,内在地蕴含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要义,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并且以这“三个否定”为核心,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也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历史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作为其“万变”的理论支撑。 就历史观而言,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言论反映出何种历史观呢?众所周知,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通过上述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弯路论”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未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鼓励多种所有制发展的必然性进行具体分析,便简单抛出反向假设。这种观点隐藏的逻辑在于:既然历史发展并非必然如此,那么历史便可以从假设某个历史事实出发进行各式推论,从而得出有别于历史既定事实的结论或评价。反之,若承认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具有历史必然性,那么其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便不会简单地以“现象—结论”式认识路径归咎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一历史抉择上,而会在坚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看来,历史虚无主义的假设论背后所持的历史观是否定历史必然性的历史无规律论。 进一步地来看,历史无规律论是具有前提性假设的,即承认历史进程的生成与发展在于人的精神、意识、观念。具体来说就是,与自然事物发展具有纯客观性不同,社会历史进程由于人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使得历史呈现为众多主体意志观念的合力。然而,不同的历史主体其意识观念有差异性、无因果性,从而合力结果也就难以复现。于是,历史事件也就具有不可重复性和偶然性,从而无法形成历史规律。正如文德尔班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是本身有价值而又不可能重演的个别事件的王国。”[3]23正因如此,历史无规律论及其本体论前提就站到承认人的意志观念第一性这一边。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为:人的精神、意识、观念决定历史活动和过程,众多意志合力的结果呈现为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无规律性,进而只能通过历史细节来了解历史。与之相应,研究便可以依据某些“新史料”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证伪,从而假设另一种历史。显然,根据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以社会意识本体论为理论原点,从而构建起“社会意识本体论—历史偶然论—历史假设论”的理论框架。对于唯心史观,列宁曾明确指出其本体论上的缺陷,即它“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4]425可见,唯心史观在“何为历史本体”这一问题上尚未认识到社会历史更为本质的层面,因此无法接触到历史的真正本质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