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无论是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运动爆发、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和美国特朗普上台,还是国内愈演愈烈的社会舆论事件,民粹主义像幽灵一样开始在互联网四处游荡,参与主体由社会大众转变为网民,活动空间由现实扩展到网络,互联网已成为民粹主义的重灾区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一、民粹主义是一种含义多变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的社会政治运动或思潮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作为一种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社会思潮,被视为一种支持人民大众与精英特权进行斗争的政治哲学。最早从俄国的民粹派和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民粹主义运动一直在世界各地间歇性地沉寂和爆发,迄今已出现四次浪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民粹派和美国的人民党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中期以拉丁美洲庇隆主义为代表的民族复兴运动,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带有极右翼特色的民粹主义运动,第四次是21世纪初开始的以反全球化为旗帜的民粹主义运动。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于全球贫富差距、经济停滞、难民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民粹主义主张反全球化、单边主义、种族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和思想,并在全世界迅速崛起和泛滥,对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构成重大威胁。民粹主义“已经超越社会民主主义,变身为影响冷战后整个发达世界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最大竞争对手。”① 社会危机和经济转型期是民粹主义产生的重要节点,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以及官员腐败问题等为民粹主义发酵提供了现实土壤。从类型来看,有政治民粹主义、文化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等;从政治立场看,有左翼和右翼之分。作为社会运动,民粹主义标榜要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变革。“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②因此,民粹主义称不上是一种“主义”或系统化理论,其含义是多变的,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在思想上呈现空心化,缺乏明确的核心价值,其内涵极其复杂,可以依附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由于民粹主义的多变性和歧义性,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过“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从纷繁复杂的民粹主义社会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简单说来,民粹主义反对精英和权威,表达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仇富、仇官、反智是民粹主义的典型样态,而现代民粹主义则在时尚的包装中仍然呈现出“家族相似”的基本特征:反精英、反建制和反理性。 1.反精英是民粹主义的基本内容 民粹主义将社会分裂为两个内在同质但彼此对立的群体:人民和精英。人民是正义和美德的化身,被视为政治权力的唯一合法性来源;而精英则是政治上无能、经济上腐败、道德上败坏。民粹主义反对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一切权威,蓄意煽动人民对精英的不满和愤怒,现实中表现为对富豪、官员和专家的反感和敌视。 2.反建制是民粹主义的政治话语核心 反建制的英语专用术语是anti-establishment,带有反主流派、反政府、反现存社会体制等含义。民粹主义注重全民参与和直接民主,反对传统的政党统治和政治体制,认为传统政党热衷于政治斗争和党派斗争,以“政治正确”自居,代表的仅是少数人利益,其制定的政策会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认为传统的代议制民主烦琐复杂,政治本身应该是直接和简单的,因而追求简单、有效的政治运行体制和机制,有时甚至以民意为砝码左右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创建一种与繁文缛节式的代议制及其官僚政治相区别的简单化政治风格。”③因此,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民粹主义都把颠覆既有的国家体制作为其核心目标,在这点上与无政府主义有相似之处。 3.反理性是民粹主义的典型思维方式 “民粹主义用的是道德主义而非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依赖于精神力量和道德感召,体现了一种非理性的集体运动逻辑。”④民粹主义道德上坚持理想主义、平等主义、情感至上,同情弱者、声讨强者,甚至认为道德高于法律。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作用下,民粹主义者批判和否定一切,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内容,是一群极具破坏性的“乌合之众”。 民粹主义极易被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利用,转化为危害社会稳定、安全的暴民政治甚至恐怖主义。在2014年香港的“占中事件”和2019年的修例风波中,外部敌对势力煽动民粹主义持续绑架香港,期间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呈现了反基本法、反“一国两制”等特点,已经演化为极端的暴力行动,严重挑战了香港的法制和社会秩序。 二、网络民粹主义是网络时代民粹主义泛化、极端化、碎片化、危害更烈的新变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高潮。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自媒体、覆盖面广和即时互动的信息传播优势,而民粹主义者不信任传统媒体,更愿意利用网络直接影响民众,两者一拍即合,衍生出了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一种对抗社会精英和政府等权力阶层的大众思潮。”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