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22)5-0049-07 特征代表着一个概念所具有的本质征象,是标志某种事物特有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规律反映着诸现象之间必然稳定的本质联系,是隐喻特定现象若干外在特征的内在机理。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142由见,研究事物外在直观鲜明特征是揭示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外在创新特征的呈现是人们在遵循内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实践对象进行改进或创造以满足社会需求、人们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和鲜明征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378的实践中呈现出若干鲜明创新特征。毛泽东在阐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3]296因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特征,有必要从“抓住根本、夯牢基础、加强协同、注入活力、突出关键、强化保证”不同维度揭示其特有征象和鲜明标志。 一、抓住根本:彰显铸魂育人主线 所谓根本,意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决定事物本源根基、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本质要素、核心环节、关键步骤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即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铸造信仰、培元立德、引领价值,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白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线,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实践活动的生成根源、轨迹状态与未来趋势,体现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 以立德树人统领创新全程。立德树人,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37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以“立德”作为先导因素和基础前提、将“树人”视为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高校将“立德树人”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扭住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导向引领、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致力于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具备高尚品德、掌握科学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与此同时,用理论武装强化创新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使命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先进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列创造性探索,以组织理论宣讲培训、编写出版读本读物、评选打造示范课堂、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等方式,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在此过程中,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规范等,以此强化创新发展根基,用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教育引导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333。 特别强调的是,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牢记“国之大者”,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回信、指示、批示精神方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自觉在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实践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锚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并且在创造性转化政治优势、创新性探索可贵经验的基础上,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贯通、广泛覆盖和分类指导相协同,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创新的航向顺利前行。 二、夯牢基础:扎实推进主题教育 历史有力证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方式,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形势任务与时代需要进行理论教育和政治宣传的有效途径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先后组织开展多项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呈现出夯实原点、打牢根基又一创新鲜明特征。 突出主题教育时代主题。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活跃的思维、逐步健全的心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亟须精心引导、悉心栽培。尤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6]。坚持理论教育、办好思政课是授大学生以正确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向青年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的政治优势加以发扬光大,在“大水漫灌”基础上因人而异地推进“精准滴灌”,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使理论教育“如同盐一般”溶解到广大学生思想需求、发展期待之中,取得了教育引导的丰硕成果。 拓展主题教育有效途径。“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在知行统一上用功,是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要途径。正如习近平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5]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主题教育实践途径的有效拓展,高站位谋划、全景式布局,确保主题教育活动的丰富有效。比如,在活动设计上,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重要现实主题结合,创新性设计“青春告白祖国”“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活动方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与时代同频、与祖国共荣。又如,在活动实施中,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强调集体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组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理论征文、知识竞赛、开设网上微课堂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亲身考察、现场感悟、投身实践的过程中“用学深悟透促力行、以踔厉笃行悟真知”。再如,在活动总结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活动动态,报道特色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在交流中共进、在互鉴中提升,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面貌。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校园、融入课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落细、落小、落实,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全面推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达成认知,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品悟真理真知、于生活中规范言行举止,增强了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了用青春之我建设美丽之中国的干劲,使主题教育的既定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