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713.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90X(2000)03—090—0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形成了德育发展新思路。 一 全面成才的思路 一个人成才,离不开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分别于1957年、1958年两次提出教育方针问题,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并且强调学校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历来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文明其精神”,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物质基础。在德智体三育中,德居首位。在新中国教育何处何从的三叉路口,毛泽东以伟大领袖的气魄,以政治家的远见,对中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主张,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邓小平继毛泽东之后,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探索,同时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他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78年4 月,邓小平在谈到如何“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的问题时,就曾提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5页。)1982年7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8页。 )在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中,他认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112页。) 江泽民坚持前二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提出要培养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说,现在正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他指出,求知要与修养相结合,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要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还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他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 适应社会发展的思路 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地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了发展生产力,向自然开战,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投身建设。这里就产生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如何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和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社会需要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针对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85页。)毛泽东总结了我国的教育经验,也总结了我们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的历史教训,从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出发,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85页。)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因时、因地、因校制宜,采取多种多样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在国内经济满目疮痍,已到崩溃边缘,百废待举,千头万绪的情况下,首先抓了科技教育工作。他明确指出:“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学生不读书,这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反对的是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并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读得更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7页。)“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页。) 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对学校和教育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江泽民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现在的在校学生,他们的思想倾向怎样,道德素质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下世纪初我国社会的面貌。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只能通过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而不断焕发出来;也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他进一步指出,青年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