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21)3-0112-08 2020年6月,中央文明办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事业倾情关心关怀,亲自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一批有关志愿服务的重要文件,并在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批示回信时,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1]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美好生活的总体性需求为战略定位,以推动美好生活的精神建构为价值支撑,以实现人类共同美好生活为实践指引,不断推动美好生活的现实构建和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把握美好生活的总体指向,彰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高远站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来统领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美好生活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向导,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则推动着美好生活的现实构建。 (一)美好生活理论的总体性实践指向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主要流派,如儒释道等都围绕美好生活及其实现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提出了“德性”“至善”“纯粹理念”等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描绘了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和主张。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人的自由实现等问题的探讨本质上就是在探究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实现问题,而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解决如何在当代中国实现美好生活这一现实问题。可以说,美好生活理论就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幸福安康的理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解放和人的自由实现理论的中国化表达。以美好生活理论来推动、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遵循。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总体性是一个包含着人、自然、社会、国家、历史的有机而丰富的整体性范畴,强调“关系性”“协同性”“共同性”。美好生活构建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举措。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场语境来看,美好生活构建这一宏伟目标必然要关涉到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到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从超越现代社会发展难题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等重大目标。汲取了“总体性”蕴含的美好生活理论实际契合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存在性特质,同时,志愿服务事业的存在性特质也必然要满足这种“总体性”要求。 (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战略定位 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2016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次开会审议通过志愿服务文件,这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志愿服务已经被纳入国家战略,作为全国性重大改革得以统一部署。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4]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预示着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正式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鲜明特点就是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牵引,追求志愿服务发展的高远站位、提升其全方位的综合功能。 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了人民探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19,“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2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6]5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谋求人民幸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感。 第二,努力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志愿服务事业直接关乎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即志愿服务之于政治生活更高站位的体现。站在人民立场谋划中国志愿服务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的历史。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对象,并使其具有全新意义。马克思进一步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正是人的需要及其多样性和广泛性使人与其他一切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人的需要是发展的,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满足需要,引起和生成新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着眼于“现实的人”的需要,在“满足现实需要”“生成新的需要”的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