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据此,教育部在2009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任务项目中专设了“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课题组选择了首都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京外的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调查。本文仅把调查的数据公布,并进行简单地分析,以期引起讨论,更为深入地研讨有待于之后。 课题组抽取了4所高校的政法、人文、计算机、外语、生命科学、艺术等10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共计1,3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发放问卷1,260份,其中无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100份,男生586人,女生514人。随机抽样,匿名答卷,当场回收。调查模型采用的是课题组根据本课题研究理念自编的《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一、从最表层的事实入手,确定大学生信仰的“有无”状况,判断其在信仰问题上的整体认知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看法。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和掌握是个体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与判断,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仰维度的认识,所以,对其信仰“有无”程度的判断,事实上是从信仰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整体认知的判断。据此,我们做了3个选项的调查:分别是“有、没有、说不清”,总频数为1,090,结果是:选择“有”的频数为401,有效百分比为36.8;选择“没有”的频数为267,有效百分比为24.5;选择“说不清”的频数为422,有效百分比为38.7。 在针对信仰有无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地追问对一直以来占据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设计了一个两极选择的调查:“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总频数为1,084,结果是:选择“是”的频数为917,有效百分比为84.6;选择“否”的频数是167,有效百分比为15.4。 两种数据逻辑合一,显示了大学生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无过时的调查状况。调查结果表明:84.6%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或其他情况仅占调查总数的15.4%。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也就是“80”后一代。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宽广,他们对信仰有迫切的需求和对精神有追求的渴望,是富有信仰和抱负的一代。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信任感增强,对政治现象和问题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知。 二、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揭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 情感意识是青年大学生信仰行为的重要基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依据“信仰问题是否重要”设计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完全不重要、不知道”几个选项。总频数为1,097,结果是“非常重要”频数为307,有效百分比为28.0;“比较重要”频数为458,有效百分比为41.8;“不太重要”频数为268,有效百分比为24.4;“完全不重要”频数为22,有效百分比为2.0;“不知道”频数为42,有效百分比为3.8。 设计“是否不重要”这样的选择,其理念是双重的价值选择,其一在多种信仰比较中选择;其二在信仰与信仰以外的比较中选择。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集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神灵、星座、金钱、权力”几个选项。 可以看出,近70%的大学生认为信仰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们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社会上的信仰多元化思潮逐渐影响到高校,影响到当今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难能可贵的是,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见表1),在认为信仰比较重要的基础上,大学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占70%以上,而且理工类和文史类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结果反映了当前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怀有深厚的情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多数青年大学生依旧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从以上一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任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尽管受到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的有力冲击和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青年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信仰的选择率仍然高居首位,反映了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解、支持和依恋,这一信仰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和建设,就一定能够重新树立起这一科学信仰的权威。同时从侧面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