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5-0099-09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面临着外部激烈的民族战争形势,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内部士兵群体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双重困境下彰显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战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了广大士兵群体,实现了党的纲领、路线的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①基层部队是人民军队的基础,军队战斗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基层部队的强弱。基层又是一面镜子,基层建设的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工作的好坏,而士兵生活的点滴则是反映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生动且宝贵的素材。李金铮曾提出:“士兵并不总是处于打仗状态,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婚姻,疾病、衣食住行、闲暇娱乐等。”②战时中共士兵的部队生活情况多通过个人日记记录下来,目前所留存的士兵日记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当前,对于战时基层部队士兵日常生活的研究,更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士兵的阅读史、卫生状况、婚恋管控、日常衣着、财政状况等方面③,而从士兵日常生活状况中看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且,通过研究士兵群体心理状况以反映中共当时的思想政治建设状况,也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尽管目前学界对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状况、特点、经验等方面存在大量的研究成果④,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多从政策—效果层面进行论述,而利用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士兵的部队生活及心理活动来分析考察战时中共军队如何开展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王静强调了心理史学与党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⑤,姚桂荣指出“历史活动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下发生的群体行为,蕴含了一些群体心理机制。”⑥利用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战士群体进行研究,能够推动党史研究的深入。有鉴于此,本文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对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基层部队士兵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进行具体梳理,展现战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部队中如何落地,还原战时真实的军队建设情况,以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25年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幼年丧母,与父亲、姐姐、妹妹相依为命。他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亲历者,他亲身经历了历史潮流中的种种磨难,可以说,他个人的部队生活史即近代基层士兵群体成长的一个缩影。卢沟桥事变后,他目睹了中国国土大面积丢失,人民生活困难,在13岁时毅然从军,其所在军队为由老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359旅特务营。从军期间他参加过大大小小100余场战斗。从特派干事到锄奸科文书,从联大学生到随军记者,从游击战士到战地作家……徐光耀的从军生涯给予他多重身份。他是烽火岁月的亲历者,也是战场前线的记录者。身份的多变使得徐光耀在日记中从多个不同角度记录了部队生活。《徐光耀日记》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三个部分。其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最为丰富,它不仅记录了中共基层士兵战时工作与生活的真实状况,同时多处记录反映出中共对军队的建设政策及措施,真实地展现了战时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战时基层军队士兵的心理斗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战根据地,通过合理有效的宣传手段,联系各级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中共军队力量得到迅速有效的扩充。但是,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任务艰巨繁重,随时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军营环境相对封闭单调,士兵群体极易引发心理问题,再加之抗战时期高强度的战争以及胜负无常的战争局势,士兵群体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茫低落、消极避战的悲观心态。 (一)内心挣扎:迷茫心境与悲观情绪相交汇 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战略相持时期,国内形势严峻。徐光耀所在的冀中地区战斗频繁,自1943年9月至年底,3个月来的不完全统计,冀中部队对敌进行了大小战斗102次。⑦频繁的战斗导致士兵对战事的前途发展产生迷茫心境,出现恐战、厌战情绪的战士不在少数。徐光耀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村长叫我去他家和大营上警察所一人接头,去了之后谈起情况来,他说非常严重,听说四芝兰、大营上、尧台、唐邱等都增加了鬼子,单就一句话就可吓人一倒。”⑧暂时性的军事失利局面导致士兵的内心产生波动,进而出现失望的情绪,而且这种消极情绪极易在士兵群体中扩散蔓延,导致集体悲观的局面。这种影响是极其消极的,削弱了士兵群体的作战士气。“晚上耿队果然来了,他发愁的头也抬不起来,约略谈了几句,他也没有任何回答。一会儿他闷闷的走了,我们也闷闷的睡了。晚上大家都愁于水深火热之中。”⑨士兵群体大部分同志几乎从未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战争情况及祖国的未来形势缺乏清晰和理性的认知,再加之亲自经历过战场的水深火热,极易自我否定,易出现迷茫悲观的情绪。1944年1月1日,徐光耀在日记中记录了部队士兵的内心世界:“晚上临睡前,大队长闲谈说:‘抗战胜利了也好,死了也好,残废了也好。’这话很有意思,是乐观的又是悲哀的。”⑩对于战争前景,士兵缺乏必胜的决心,所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与迷茫的心境。此时是元旦佳节,部队中组织举办娱乐晚会,而士兵群体间所出现的负面情绪与节日氛围形成强烈对比。战士自身内在心理的动摇加之战争形势的外在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士兵内心的迷茫。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呼,人民正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然而,艰苦的抗战刚刚结束,国内形势尚未稳定,却又突然传来敌伪合流的消息。这意味着人民军队需要即将投入到新一轮的战争中去。作为一名年轻边区战士、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徐光耀对于战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国共双方力量悬殊,我党是否有足够的实力胜出?战事又何时才能结束?将来的国家命运又是如何?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同周围的士兵一样,徐光耀也从抗战胜利的欢呼雀跃转而陷入到愁苦与迷茫之中。在日记中他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他的思想转变过程:“日本投降后,我的情绪已经有几次小的动荡,听说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是狂欢,接踵而至的是急性病,日本投降了还不快去缴敌人的械,快占铁道拿县城吧!后来听说蒋敌伪合流,心中凉了一下,继之一想:不要紧,怎么着华北还跑出八路军手了哇。此后情况越来越坏,苏军停止了进攻,美军在天津登了陆,‘中央军’过了黄河,并且一下子就来石家庄了。这一来,心情逐渐凉了下来,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八路军挡不住顽军过黄河?再看报纸上,今日顽军向我进犯,占我县城;明日顽军向我进攻,陷我某镇。又看见伪军报纸上,今日某将军在某地投降,明日某地日军被某长官解除武装。空运部队运到这里,运到那里,真不可一世了。于是对时局犹豫糊涂起来,不知怎么好,后来是不管怎么着吧,瞎干吧!只知道反正八路军的力量比以前要大多了,五一扫荡的局面是出现不了的。”(11)徐光耀内心的矛盾跃然纸上,对于战争形势的不确定性,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惶恐与不安,其日记中的心态描写也反映着边区士兵群体与基层群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