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9)02-0021-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对象的正当利益诉求,坚持公平、公正、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财富积累、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利益问题就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利益关系是否协调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187)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列宁更是形象地把物质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2](p.136) 利益是个十分广泛的社会范畴,一般来说,凡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客体对象都可称为利益。它包括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但其中物质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利益的需要和追求是人类本身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正如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① 西方一些思想家也十分重视人本身的利益需要,如近代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就认为“利益是人的行动的惟一动力”[3](p.260)。事实上,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属性,在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中,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间形成的关系形式。对这种关系形式的合理、公平的调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和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利益的追求方式和分配方式都要与其存在的社会关系相适应。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有创造和享用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物质利益。此外,人还有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需要,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需要,创造和享受科学和艺术成果的需要,以及发展社会科学文化事业,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等等。物质利益不管能否被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它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实现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到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4](p.209)一般来说,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首先就是为了取得物质利益。在传统的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教科书中,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物质利益问题一直被忽视,没有得到它应有的理论地位和现实发挥。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告诉我们,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社会生活富有生机、社会发展富有活力的关键所在。实际上,物质利益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市民社会的成员根本不是什么原子。——因为一个人的需要,对于另一个拥有满足这种需要的资料的利己主义者来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意义,就是说,同这种需要的满足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建立这种联系,这样就相互成为他人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皮条匠。由此可见,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5](pp.153-154)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利益关系把不同的人紧密、有机地结合成了这样、那样的社会群体,才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形成它期望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就是利益的消费活动,而这种利益的消费过程,也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从个体主体角度看,个体首先产生需要,需要表现为对各种利益的追求,需要和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从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应的利益客体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客体不完全等同于物质性等实体利益客体,既包括思想、道德、政治观点、世界观,又包括心理、情感、文化、信仰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重视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诉求,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既要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又要在教育过程中把利益的实现和分配合理化、公平化、和谐化并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 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人民群众之所以要从事生产、变革社会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精神推动,也不是对物质利益的惟一追求,而是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共同追求,从而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当群众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时,没有准确地认识到利益实现的合理原则时,就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群众尽快认识到这一点。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6](p.1318) 二、和谐社会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和谐的社会就是对社会各主体、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没有利益关系的协调,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现实的利益关系表现多种多样,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的利益层面有机结合而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利益需要,才能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单一,也比较同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也比较简单,就是最大程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奋斗,而市场经济把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动机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了,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等等,这些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增大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