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20)02-0064-08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表明,教育不仅是一个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和教育政策的现实问题,还是一个有着生命政治哲学深度的理论问题,引发了学界对新时代如何自觉建构人之自由生命的新反思。而对现实的个人及其生命自由实现形式的自觉建构,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决定了新时代思政教育问题也完全处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视域中。基于“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来重新审思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必然能从中发现新时代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具有双重视域,即对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生命政治的建构。生命政治建构从属于人类解放运动的宏大历史规划。推而言之,在此视域中被澄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不再是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而是人类自我解放运动的一个历史性环节,它指向社会主义对人之自由生命的自觉建构过程,至少包括智力建构、情感建构和身体建构三个主要维度。与之相应,知、情和行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可能向度。 一、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智力建构” “知”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融入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而全面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学生在观念上的自觉认同,以取得“进头脑”的渐进效果。这是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对思政教育在“智力建构”层面提供的方法论,即要求思政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融入学校的全部课程体系。 (一)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智力建构”思想 智力是人之生命建构的基本内容,属于人之本质力量的精神层面。马克思并没有泛泛地谈智力,而是把它区分为两种不同形式,即个体智力和社会总体的“一般智力”。后者往往被21世纪的后福特主义者指认为“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控制”,从而被误读为生命政治的霸权逻辑。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反对一般智力的建构,而是一方面反对“一般智力的资本主义运用”,它把“一般智力”建构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形式”,致使智力成为外在于劳动的异己权力;另一方面提倡“一般智力的社会主义建构”,它指向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2](p.120)私有财产的扬弃和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之所以是同一过程,是因为社会主义是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彻底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使“一般智力”从资本逻辑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复归于人之本质力量的精神层面。 关于社会主义智力建构所需要的条件,马克思说道:“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3](p.459)然而,“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在前共产主义阶段还存在一些缺陷,并且“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4](p.305)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马克思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旨在弥补分工所造成的缺陷,因为分工妨碍学徒获得本身业务的牢固知识”。[5](p.11)其要义是,“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6](p.218)可见,综合技术教育不是培养资产阶级鼓吹的“精英”或小资产阶级倡导的“通才”,而是培养“真正的人”。后者与前两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它不是源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是源自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生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上述思想对思政教育在“智力建构”层面的拓展,至少有三个原则性启示:一是综合性,即思政教育不能就思政谈思政,甚至从整个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知识教育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技术性,即思政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要与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们现代的生存方式。三是实践性,即思政教育的旨趣不是在讲堂上灌输马克思主义教条,而是在生产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上述方法论原则,新时代思政教育要在“入脑”向度上完成三大转型:一是从传统的思政课主渠道教学的课程观,向思政教育进入所有课程的综合课程观转型;二是从侧重“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教学目标转型;三是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第三课堂(网络教学)”有机统一的组织方式转型。 (二)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拓展到“入脑”向度 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正是基于上述三大转型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智力建构”层面全面拓展的有益探索。“课程思政”目前已经在上海打造了“中国系列”等一批品牌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示范效应,由地方区域性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整体教育改革项目。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和影响力,是因为它通过“思政教育进入全类课程”的综合课程观,发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解决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的“孤岛困境”,打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智力建构层面全面展开的新局面。概括起来,目前“课程思政”探索的工作理念包括四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