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P42)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同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再次强调教育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诚然,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思政课是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在培养时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走心入脑”进而指导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阐释理解、认同吸收并亲身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当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与知识之间并非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体间(际)对话、融合的意义生成关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而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也必然伴随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视界融合”过程,经历“阐释”“理解”“认同”以及“践行”等多个环节,涉及主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多种要素。鉴于此,我们可以去探讨一种综合化、立体式的方法路径,譬如叙事,这样一种涉及叙事的“故事”“话语”以及“行为”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构贴近式的思政课内容、多样化的思政课载体、灵活性的思政课表达等,借助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在师生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进教材教案、融通课堂教学、融合社会实践,进而融入大学生头脑,达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编纂和规范培养时代新人的叙事“话语” 叙事“话语”是指讲述、呈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书面或口头的“话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时代新人,最基础的环节便是编纂叙事的“文本话语”,力争追求故事化的形态、大众化的视角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实现受教育者由“知识旁观者”向有感而发的“知识体验者”转变,从“话在说我”向“我在说话”转变。与此同时,在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时,切忌将单纯的记忆知识当成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更多地贯穿富有教育意义的理解、思维以及践行过程。我们之所以说理解、思维以及践行过程更有意义,是因为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态度,进而认同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些只有通过有效的叙事“话语”表达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最终实现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大学生中达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 1.编纂育人的“文本话语” 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叙事文本,具备了彰显时代特色、维护社会秩序、塑造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它是“每个社会和时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全部文字材料、图片和礼仪仪式的综合”,它产生了“一个群体的认同性和独特性的意识”,[3](P432)“以类似于集体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外化为文本和仪式”,共同“塑造起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气质”。[4]可见,编纂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叙事文本乃是叙事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进而编纂融历史、现实与价值于一体的系列教案,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提供文本依据和参照。一方面,提炼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思想、新论断,重点突出一个“新”字,其中包括新时代、新成就、新思想、新目标,还包括习近平提出的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战略与青年使命担当的时代定位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提供的新方向等。可见,深入学习、全面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编纂叙事文本的前提,既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其中,又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逻辑主线贯穿叙事文本,还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作为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 另一方面,丰富、优化思政课系列教案。目前,“教材内容不够鲜活”,[2]依然是影响思政课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悉,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浙江省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在认真学习梳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找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教材的结合点,编纂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方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基础”课教材涉及绪论、结语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常识五部分。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便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培养时代新人可以作为“基础”课教材的主线。教材的思想教育部分涉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来进一步丰富,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担当和人民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具备“当代中国精神”,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凝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5]与此同时,作为时代新人,其必备素质之一便是“有道德”。因而,在道德教育部分,教材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探讨,丰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关系内容,进而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