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阶段 青年期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原来在儿童、少年时代的整体自我意识便一分为二,一方面自己作为观察者,另一方面又以被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主要是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由于他们从中学考入大学,接触的知识更多,视野更广,因此自我意识的这种分化更加明显。心理学家将处于观察者地位的自我叫理想的自我,而把被观察的自我叫做现实的自我。前者是青年自己所设想的自我,而后者是指当前发展水平所达到的自我。自从自我意识分化为两部起,理想自我总是时时从观察者的角度,以现实自我为对象,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看现实自我是否符合理想自我的要求和标准。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阶段 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便处于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理想自我处处按自己的设想来要求现实的自我,而现实的自我不可能总按理想自我的意志去行事。这种矛盾的出现,往往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帮助大学生妥善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期相对其他阶段,时期较长,一般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这种矛盾都是存在的,就个体而言,不同学生其矛盾期的长短又存在差异。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阶段 处于自我意识矛盾之中的大学生是十分痛苦的,所以他们总是力图摆脱这种状态,来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但不同的学生统一的方式不同,一般说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积极的统一;一是消极的统一。前者是正确的理想自我与进步的现实自我的统一;后者则是放弃正确的理想自我,或迁就现实自我“顺其自然”的统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再统一一般发生在大学三、四年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住时机,设法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意识的积极性统一,避免和防止消极性统一的出现。自我意识统一阶段的特点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发生“融合”。 (四)自我意识的转化稳定阶段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再统一,使原有的自我意识产生一次大转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这种转化对他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很大,它制约着其它方面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而且转化后在一定期逐渐稳定。一般发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至大学毕业前。需要明确的是旧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新的自我意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定的时期,其间还会有反复。 二、遵循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再统一、转化和稳定,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常规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正面的、说理的教育和引导,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充分利用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的有利条件,防止消极因素,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具备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能力,这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十分珍惜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这些有利条件,经常给予他们鼓励、支持,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因为他们自我评价不一定客观、恰当,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以启发、引导和教育。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相信、尊重和依靠他们,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又要给予他们正确指导和及时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 (二)及时洞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引导他们走出“迷宫”,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 处在自我意识矛盾阶段的大学生,其自我意识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是主观的我与社会的我之间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2.表现在意志指向上是个人满足各种需要的主观意向指向与客观的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个人实现理想的意向指向和客观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 3.表现在情感体验上是自我认知与别人对待我的态度不一致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矛盾;自我实现的意向与客观现实不一致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矛盾。 对于处于自我意识矛盾期的大学生,一定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他们绝不能简单、粗暴行事,否则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自我意识的矛盾,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制、自尊、自爱,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 (三)为大学生指明自我意识再统一的道路,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自我意识通过分化、矛盾两阶段后,便进入再统一过程。但在实现统一的时候,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包括采取什么途径和方式,走何种道路等等。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常常彷徨、徘徊,对待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教育者一方面要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要选择的途径和方法,从道理上帮助他们分析所打算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从措施上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再统一道路。做到这一点,思想教育工作会事半功倍,反之,若错过良机,一旦他们选择了不正常的再统一途径,不仅以后教育的难度会加大,而且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