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发展走过了多年的光辉岁月,在我国国有企业顺利、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其历史的贡献。当前,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经营机制的转换、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人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不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取消或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而如何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合理改革,使之能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再度作出贡献,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作者仅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原则、工作保证及提高效果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简要论述。 一、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1.服务企业目标原则。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作为法人主体,运筹法人财产,实施法人治理,它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资产增值,取得合理利润,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需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深入到企业生产、供销、管理工作第一线,力争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奉献自己的一份热量。它似企业的无形资产,其价值难以准确度量,但可易于感知,如: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企业员工无后顾之忧,精神饱满,积极性充分发挥,从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很好的经营效果;或者员工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文明健康,从而为企业、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等等。 2.党组织为主原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需在党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各级组织为主体,并成为党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企业党委在把握经济建设方向、实施监督职能(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教育)的基础上,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因而要求党委及下属组织充分认清形势,摆正位置,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切实改变以往把工作重心放在企业领导和管理职能上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未来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企业党委及其组织宣传部门、基层支部、共青团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 3.政工干部专兼结合原则。企业政工干部队伍要从以往的以专职为主、一业为精、与行政干部队伍泾渭分明的状态逐步转变为专兼结合、以专职为核心、以兼职为主体、政工干部与行政管理干部交叉任职的组合状态。实行专兼结合,政工干部队伍形成一定的流动性,既有利于让更多的党员干部轮流走上政工岗位、在党性修养及个人才能方面得以锻炼和提高,又能有效地解决政工干部的来源、队伍有机构成及出路等问题。 4.参与但不干预管理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信息,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群众基础。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过多介入企业管理工作,这样既易妨碍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企业的决策效率,又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效果。所以不干预企业日常管理是政工干部要恪守的工作原则。如果政工干部兼任企业行政工作,则要能把握好工作重心安排的分寸,这一点恰是对政工干部的高要求。 5.说服教育为主原则。政工干部的工作方式要强调说服教育,切忌动辄以领导自居或以命令方式处理问题。政工干部要在职工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等;要尽力消除存在于职工中的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要善于处理职工内部的各种纠纷;要能营造团结、乐观、向上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特色;要成为企业决策的解释员和企业文化的布道师。 二、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 1.坚持党委参与企业决策。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委要能以适当形式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行政管理层,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决策中而非被排除于企业决策之外;党委对党员干部要有一定的党委工作任免权或行政管理工作建议权。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真正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又能有效地提高政工干部的影响力从而在组织上一定程度地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提高政工干部的威信及工作积极性,以免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空洞的、无助的、流于形式的工作。 2.要求政工干部既懂党务和思想工作又懂生产和经济工作。以往政工干部之所以易被职工称为“只会耍嘴皮的人”,就是因为许多政工干部对经济及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不了解、不关心,因而做起工作来只能讲些大道理,不能令人心服口服,当然也不能让人尊敬和佩服,工作效果不甚理想。企业要尽可能多地配备一些知识面宽、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干部来从事这一工作,以提高政工队伍的层次;对不太懂业务的专职党务工作者要适当进行有关业务知识的培训,经常给他们“充电加油”,以便使他们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3.要求企业党政相互支持协调一致。企业行政干部和党务干部要目标同一,相互尊重,积极配合。行政干部要给予政工干部以职能、制度、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功效;政工干部能给予行政工作以思想、舆论、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以提高行政命令的支持度和行政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政工队伍有向行政管理队伍输送后备人才的义务,企业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及企业家队伍的来源之一便是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反过来,政工干部的来源亦可从行政管理队伍中流入,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开放,形成多方位培养、锻炼企业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