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实际,钥匙与锁不对号,药方与病症不对路;二是方法生硬简单,存在“师操不化不听之术”,“学者处不听不化之势”的现象,使好的东西没有被学生吸收、内化。以上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移植教学”。移植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化成了知识的移植,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先把课本观点移植到自己的大脑和讲义中,然后通过课堂宣讲,把这些观点再移植到学生的大脑和笔记本中。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本上的思想道德观点,增加了知识。但是,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观点呢?它提高改变了吗?这是移植教学力不能及的。因此,移植教学对于描述、反映客观外界的知识性学科的传授,是有效的,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则远远不够。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与国家、集体、他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气质、价值观念等加以影响,使其朝一定目标发生变化。它包括传授知识,但根本目的是养浩然之气,树健康人格,致内在良知,最终履践之、笃行之。如“爱祖国”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爱祖国”方面的知识,而是通过养育人格,使学生产生对其行为具有导向性的这样一种主观情感、理念。移植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别人提出的行为规则,但不能让学生把这种行为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行为倾向。 移植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流行,无助于养成学生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品格。在公众场所,说的写的与教的一致,在内心世界,在实际行动中却有另外一套,知而不行或知此行彼。潘冷云、林力锋等著的《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一书曾提到:一些学生一面嘴上唱《大刀进行曲》,一面手上用小刀在桌面上写“小刀进行曲”,在我们进行国情教育的时候,学生中的比吃赛穿不见收敛。 针对以上问题,总结近几年来教学中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注重采用“生长教学法”。 生长教学法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也不是放任其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其特点是根据思想道德在学生大脑中的生长规律,设计教学,变围着课本转为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合理的情境条件,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发生,向着完善的人格,自求自长,自得出正确的结论。经过生长这一过程,把外部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内部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这样就可以做到“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肢,形乎动静。”[1]不会产生“异体相斥现象,不会产生思想道德知识增加而主体思想道德修养没有提高、人格没有完善的现象。 生长教学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调查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掌握生长“土壤”。 移植教学重课本轻学生,把研究课本放在第一位,对学生则研究得不够,用不变的课本去面对精神世界复杂多样、千姿百态、变动不居的学生,唯恐课本讲的不周全、不深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接受,思想是否得到了提高,人格是否得到了完善。生长教学法吸取了移植教学的经验教训,它把思想道德教育看做是一门精致的耕作艺术,是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培育出美丽的精神之花。要耕作成功,必须首先仔细研究耕作的“土壤”——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顺天致性。反之,如果不察其壤,盲目耕作,不管是种植还是移植,都很难成活。思想道德教育要从“成活率”上判断教学效果,不应从“移植率”上判断教学效果,如果不成活,课本内容移植得再多,也无意义。因此,要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应随时注意把握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困惑愿望等等。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摆放在第一位,教学内容应随学生状况的不同有所侧重和补充。 二、输入事实材料,增加见闻,提供生长营养。 为什么要输入事实材料呢?这是因为从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看,他们有明显的自我意识,不喜欢人云亦云,厌恶十分抽象的说教,希望直接获得众多事实信息以便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从实践看,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习惯于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但这些条条难以化入学生内心,入乎耳,不箸乎心,成为学生意识之树上的枯枝。这样必然内无所得,外无从行。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负效应。如果是提供事实材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得出结论,减少了说教味,尊重了学生主体人格,增强了可接受性。 向学生提供事实材料时,应该有所选择组合。选择组合时,应坚持目的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目的性即要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相一致;科学性即要真实、全面。不能为了目的不讲科学,弄虚作假,也不能不管目的随便提供事实材料。 向学生提供事实材料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二是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两者各有长短,应该并用。 三、引导自求自得,化外在见闻,养内在人格。 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自得。那么何为自得,为何自得,如何自得呢? 所谓自得,就是让学生在大量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察得出结论。 自得之结论,直接成为内在的思想,影响到内在的价值观,具有行动力,不会造成内外分离、学行相悖的现象;自得之结论,理解深刻,融会贯通,持之坚定。自得,乃道德涵养之根本,特别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盲从,不愿意轻信,自得对思想道德修养也越来越重要。孟子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也。”[2]明朝教育家王廷相也曾告诫学者:“学者之道,贵精心以察之,验诸天人,参诸事理,务得其实而行之,所谓自得也已。”[3]“故君子之学,贵于深造实养,以致其自得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