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关系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网络空间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人们交往活动的虚拟空间。认同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②。目前,网络空间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应对,增强网络空间的国家凝聚力。 一、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话语失声 “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③随着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传播机制改变,传播流程和渠道必须重新建构。当前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不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失声,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正气不足。主流网站应该是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方向,扩大舆论影响,改变舆论生态的主要阵地,不同网站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态度有着巨大差别。从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被攻击、嘲笑或边缘化倾向严重,在大量商业和学术网站中马克思主义正气没有占据主流地位,没有成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网站的社会影响力有待强化。资本驱动下的物质文化和消费文化成为一些网站流行的价值倾向,消解了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社会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传播较弱。网络空间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要符合信息传播规律,及时适应网络空间发展需要。但是,目前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有待加强,以充分满足人民的理论需求和价值愿望。我们在网络空间急需加强与攻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言论的论战,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鲜活的网络话语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强化理论自觉和理论供给,提升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凝聚力。第三,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社区失语。社区是网络空间群体聚集的场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思想交流和观念互动,改变或影响社会价值认同。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场景社区吸引力越来越大④。但是,在网络社区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活话语难觅踪迹,充斥的是来自西方的“洋教条”或中国的“土教条”“马教条”。在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大多运用似是而非的理论话语来解释中国现象,牵强附会,造成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价值观混乱,拉大马克思主义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感。第四,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缺乏互动。网络社交是话语传播最高效渠道之一,充分凸显了个体的自主选择性和信息的发散传播性,马克思主义话语还没有被个体充分引进信息分享的网络传播机制。意识形态与个体之间相互需要、相互满足,主流意识形态离不开个体认同,同样在网络空间社交关系中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个体就可能陷入思想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迷失,就有可能落入错误思潮的逻辑陷阱,被诱导走向错误方向。 2.错误思想的渗透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⑤。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比拼上,还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在网络空间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始终没有停止,并且不断地改变方式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媒体宣传。西方国家一直标榜新闻自由、媒体独立,但是实质情况是,“美国媒体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堪称利益集团话语权的延伸。媒体、财团以及政府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强化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稳定,也客观上扩大了美国媒体的话语权基础”⑥。在网络空间中,西方媒体抓住一切机会对中国推销西方价值观或制造偏见,尤其是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有意识地进行议程设置和话语选择,片面突出其价值观念,贬低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其目的就是要达到解构中国精神、瓦解中国意志、颠覆中国政权。第二,舆论诱导。网络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导向作用具有隐形、间接、深远等特点,谁掌握了舆论方向,谁就控制了受众心理。西方国家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斗争,动用一切力量加强网络舆论控制,其主要手段有“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网络舆论压制、网络信息删除、网站封杀、网络舆论煽动、网络技术支持等各种行动,又包括网络舆论管控机制建设、网站建设、网络舆论力量建设等建设内容”⑦。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网络空间运用大肆炒作、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等多样化手段进行舆论诱导,进而混淆视听、扰乱思想、攻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机构等,甚至在中国境内培养其舆论代理人,用不同方法进行价值渗透,服务其利益需求,威胁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第三,错误思潮推送。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肆推送传播其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都有一定的政治动机或企图。新自由主义突出全面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瓦解我国国有经济基础。历史虚无主义丑化革命、蔑视传统、攻击政党,制造思想混乱。民主社会主义扰乱指导思想、宣传普世价值、否定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极端民族主义夸大民族利益,分裂国家统一。西方国家试图在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中逐渐摧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⑧。 3.贫富分化的挑战 在网络空间中,贫富分化影响蔓延,价值多元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利益基础产生不良影响。贫富分化对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第一,个体经济背景差异。网络空间中的个体都有自身的经济背景,而且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当不同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从事网络互动交往时,彼此之间的贫富差距有跨越地域的横向比较,从而带来社会心态变动或社会情绪波动,逐渐改变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同状况。而且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利益实现途径越来越广,其对私人、外资等不同性质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思想分化越来越明显,经济来源多样化逐渐消解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情感。第二,群体利益差异。由于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网络群体利益复杂性大大增加,带来贫富分化的影响随之提升。网络上不同群体的交叉渗透性突出,相同个体可以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并影响群体意识变化⑨。而且网络空间中具有相同利益的群体能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沟通,加大群体聚集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利益群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迅速汇集起来,形成群体势力,维护群体利益,加大了马克思主义面对多重利益群体挑战的压力。敌对势力利用贫富分化传播错误思潮,促使群体利益影响扩大,虚拟群体利益与现实群体利益之间的复杂交集也会增加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变数。第三,国家发展差异。“网络催生的个人自由主义倾向和全球化观念使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渐淡薄。”⑩在网络空间中,各个国家需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权力来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民族国家要从不同方面来争夺网络控制权,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就拥有网络规则话语权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网络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也就是说,国家的贫富分化程度直接影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强弱。网络空间中不同意识形态不是孤立存在,具有相应的利益和社会背景,彼此之间以多样态、多层次、多领域的方式展开分化渗透,存在着矛盾冲突,无形中稀释着马克思主义认同,消解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