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7-0021-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方面所积淀下来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或观念形态的东西,作为国家所倡导的价值理想、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只有被人们领悟和理解,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引领、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而只有核心价值观所指向的“价值”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真实关联的时候,它才会在人们心中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因此,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之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实践进路。我们不妨撇开一些空泛的议论,围绕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以“愿不愿”“要不要”“该不该”这样最素朴的方式进行一番追问。 一、愿不愿: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国家价值目标的层面,我们的问题是:“你愿不愿自己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当我们把这样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它的意义不是想得到人们一个不假思索的“yes”的回答,而是要借此“逼迫”人们去“面向事情本身”,从日常琐碎细微的个人事物中超拔出来,直面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渴求与向往。这里借用20世纪哲学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进入问题的讨论,意在消除人们在类似问题上的一些偏见或成见。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力图描述我们从经验中得到感受的学科,不掺杂任何混淆视听的先入之见或假设的思辨,主张用“回到事情本身”来代替事情所预先构设的概念。众所周知,我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氛围下提出了很多“政治口号”,普通民众在这些变幻无常的“政治口号”面前,不仅时常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认真理解,“口号”或提法就已经变了。长此以往,人们开始采取一种不以为然、不用当真的态度,尽管这并不妨碍一些人在需要的场合或时候把这些“口号”挂在嘴边,甚至也可以将一些从媒体或文件上学来的“套话”进行逻辑重组和加工后写成全是正确的废话的文章,但是,在思想层面依然将其当作应时性的政治宣传,依然是用惯常的政治思维和僵化陈旧的政治概念去看待和理解一些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傲人的辉煌,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长期走在世界民族的前列。然而,自1840年以后我国逐步沦为一个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开始了近百年备受欺凌和屈辱的历史。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浴血奋斗,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为代价,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探索,历经曲折与坎坷,尤其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国家富强终于不再仅仅是一个梦想。与此同时,人们也深切感受到实现国家富强之路的艰巨与漫长,认识到我国离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强国还任重而道远。因此,期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还是每一个国人的“中国梦”。在抽象的意义上,我们坚信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会不愿意国家富强,而且,事实上,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在为这一梦想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生活的基本价值,已有2000多年的演进历史。从古希腊雅典实行的奴隶主民主制,到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一直到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尽管它们无不高举“民主”的旗帜,捍卫“民主”的价值,然而这三种类型的民主制却存在着阶级性质的差别和实现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如何摆脱历史兴亡周期律的问题时,就坚定而果断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民主’,即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P149)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从“文革”的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民主”按其本义来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中国共产党矢志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将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应当是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 作为与野蛮相对的文明,代表着人类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体现着人类摆脱蒙昧和落后状态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内涵的和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而且是人类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崇尚“和合”精神,追求“大同世界”的中国人的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