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2)05-0062-04 在近年来中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明确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任务、目标、内容定位依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人员的角色也有着不同审视与解释,这些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其发挥育人功能的阻碍,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在本质功能上的认识误区 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作为大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毋庸置疑的。从本质功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不应该与德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但也不能简单地与德育画等号,否则极易陷入前者替代后者或后者覆盖前者的认识误区。 通常我们认为,德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人格问题。心理学研究人格是关注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这一个性是在影响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人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诸如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以及个性心理特征,诸如气质、性格、能力等。而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内在的政治观、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 那么,大德育中健全人格培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它既应该包括关注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他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等的人格健全状态,诸如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等等;它更应该包括提升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诸如形成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虽然前者的内容更多聚焦在人与自身或他人,后者更多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使命,但它们都是个体的内在素质,二者的形成又是互为条件的。一个有着对信仰和理想执著追求的人,一个有着强健的理性力量与清醒使命意识的人,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独立人格勇气的人,常常能够比较好地平衡心态;而健康的心理能使青年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发展、转化过程。而在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中,一定有诸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共同参与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人的思想品德最终也要在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充分体现出来。 诚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对于德育的功能意义:它使得德育工作者有了更加准确的自我角色定位,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塑造者,更是一个帮助者、影响者;它使得德育工作者有了更加丰富的方法手段,不仅是一个灌输者、管束者,更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自身能量来促进自我发展的激发者、协同者;它使得德育工作者有了更加宽泛的内容聚焦,不仅有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更有基础的人格问题;它使得德育工作者有了对受教育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不仅可能存在消极心理状态导致的意义障碍,也可能有对环境适应不良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障碍。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德育之间无法简单画上等号,它们毕竟是存在很大交集的两个不同的集合。从各自依据的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具体任务、不同的关注内容、不同的施加影响的方法途径等都可以充分体现它们的相异之处。仅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基本原则比较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差异。前者坚持“一元主导”原则,就是在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体系的关系中,以核心价值体系主动引导和统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建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和其他价值体系之间主导与被主导、引领与被引领、带动与被带动、整合与被整合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为高校,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此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手段。后者在对前来求助者进行帮助时,需要搁置是非评判,更不能把咨询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需要做的只是帮助来访者认定、反省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后果,留给来访者以足够的余地进行自我探索,学习做成熟的决定,并且对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后果担负责任。 因此,虽然我们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强调大德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定位,决不等于以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更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在现实角色任务上的认识误区 学校心理服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现实角色任务?有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服务应主要通过课程和其他宣传教育活动,从事面向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协助他们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有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服务应主要从事更加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对心理、学习和社会适应方面产生偏离正常状况的学生进行辅导与行为矫治,而不应与教育者角色混淆,否则容易产生与职业伦理相悖的由多重关系带来的角色冲突;有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服务专业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应着力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系统资源进行管理、指导、评估,以及后续项目的开发和引入。笔者认为,也许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之下,上述观点各自有其合理意义,但就学校心理服务应该承担的现实角色任务而言,它们都是失之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