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自身的和谐作为和谐社会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其他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自我和谐强调自我发展的协调,心理学上意味着自我认知与发展的统一,即自我同一性。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在自我认同上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冲突、群体角色的混乱、发展方向的迷失、个体人格的异化等问题,影响了自我的同一性。对此进行认知、把握和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自我认同的理论分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自我认同是个体在建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对价值观念、个人能力、交往关系及群体归属等方面的自我认知,是在追求自我发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建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一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迁,理论分析及研究视角应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1.同一性理论——自我认同的发展诉求 同一性理论以青年个体同一状态的实现为研究主题,强调青年个体在发展目标上的自我同一性。一方面,自我认同追求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即在个体的反思实践中自我型塑,实现自我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自我认同也是在个体认知自我与周围的关系、自身角色定位及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认知矛盾和行动选择中才能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诉求。 2.人的本质理论——自我认同的特质把握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的本质理论时强调“认识自己才能了解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也是当前学者们研究自我认同的根本理论支撑。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变得现实而具体,自我认同是在经历与实践中获得的个人反思与认知积累,是人们的反思性创造出来的[1]。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体一切体验与认知的获得,皆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社会关系影响着自我认同的建构。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不断发展,自我认同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有不同的内涵特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关系复杂多变,青年的自我认同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建构”,人的本质理论成为自我认同特质分析和把握的科学基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自我认同的目标建构 自我全面发展、自我解放的状态和结果表现为自我认同,人的需要及能力全面发展、个体与社会关系协调、个性得到全面展示都是青年自我认同建构的最终目标。关于青年自我认同的目标,无论是为了实现个体认同的建构,还是为了应对社会的转型,抑或是对青年自我认同问题的规制,其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主观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丰富自我的完整性,实现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是青年自我认同的目标依据,青年的自我认同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体现。 4.结构功能理论——自我认同的社会调适 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行动体系,任何一个行动体要想生存并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适应环境的功能、动员内部资源实现目标的功能、通过一定手段在各组成部分间协调一致的功能、维持一定的规范模式的功能[2]。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需要在不断调适中进行自我内部的反思性认知与评价,坚持以社会标准为自我认同的行动选择,追求自我评价及发展与社会评价及发展相一致。总体来说,在现代化时期,关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发展的研究、个体主体性确立的研究、群体对青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及青年自我价值的认同研究等都是基于结构功能理论展开并加以分析的。同时,青年认同过程中呈现的网络空间的“自我”分裂、自我评价的扭曲及由此所产生的偏差、越轨行为等现象也是社会结构复杂性的体现。 5.社会分层理论——自我认同的个体差异 马克斯·韦伯在多元社会分层研究中指出,社会因经济、地位、能力及权力的不平等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而社会阶层影响着青年的自我认同并体现出差异性。从研究对象来看,学者们关于青年自我认同的研究是以阶层划分为前提的,如研究外来非正规就业者、农民工、当代大学生、青年公务员、中产阶层等特殊社会群体的自我认同,都具有社会分层的认知理路;在重塑青年自我认同时,因认同能力、受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出现了诸如有些青年对身份地位认知清楚,有些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有些青年能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有些则出现了个体归属感的迷失或消极自我认同,这也是基于社会分层的个体差异来把握的。 6.偏差行为理论——自我认同的消极后果 偏差行为所解释的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个社会位置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背社会所期望的规范的现象。吉登斯认为,“自我”是一种紊乱的现象,自我认同是对一个人自我发展延续性的反思,这样看来,当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出现不协调时,青年的发展可能会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角色认知不清晰从而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后现代性在人们生活领域中的渗透,使青年的自我认同标准也会出现偏差和失误,当下诸多学者也会依据偏差行为理论对青年自我认同出现的问题给予学术阐释。 二、青年自我认同的三种表达 “自我”作为自我认同的主体和客体,是自我认同的核心要素,自我的存在首先要有身体存在作为实体性支撑,其次需要意识存在作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最后自我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存在是其外在行为和语言表达的条件,也是自我认知及个体价值体现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