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诸项教育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因此,把握德育的特点,对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对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无疑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而言,我们认为,德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德育工作的首要性 道德品质属于精神世界范畴,是作为社会的人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世界,当然精神世界是由物质决定的,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建设方式。如果这个“世界”出了问题,甚至可能毁坏物质世界的建设成果。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自觉不自觉、有意识无意识地加强精神世界的建设,只是内容、方式、途径和意义不同而已。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是学校必须正确把握的根本问题,而德育正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根本任务的。因此,较之智育、体育等,德育理所当然应当占首要地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当然,学校的诸项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德、智、体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离开德育的智育和体育是不可思议的,同样,离开智育、体育的德育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就其德、智、体的关系而言,德育是方向,是统帅,是灵魂,在德育和其他诸教育的关系中,德育是主导方面。比如就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而言,这二者当然是不可分割的,但离开德育砥砺的智力开发也是行不通的。我国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德才论》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及个人品德与智力的关系时说:“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以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他还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也揭示了德育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没有德行,人就驾驭不了智能。科学世界观和高尚道德的形成既对个体认知对象的选择、信息整理的规范及认识结果等方面起着支配和控制作用,又能增强认知的内在动力。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缺乏起码社会责任感的人,难于在学习中具有认知的积极性;一个不具备热爱科学思想观念的人,就不会有科学探索的热情;一个没有养成勤劳、刻苦等美德的人,决不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认知的道路上去攀登高峰;一个缺乏高尚信念和理想的人,也不会去进行有益于社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 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道德因素起的作用更为明显。成才,首先要树立成才观,所谓成才观,通常就是人们对人才的标准、成才规律及成长的内在和外在条件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看法。大学生的成才观与其道德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对成才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规范着、制约着不同的成才观。道德观、价值观是成才观的基础,成才观是道德观、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大学生总是按照自己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认识和看法来确定自己的成才标准、成才道路和成才方向。只有确立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潜力,从而实现由潜人才向显人才的转化。 二、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从德育自身的内容看,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侧面的复合体,包括政治品质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品质教育着重进行政治立场教育,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四有”新人;思想品质教育着重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实践观点,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伦理道德教育着重培养个人的情操,养成文明礼貌行为,能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克己奉公。 从道德品质的伦理结构来看,德育的内容或过程是使知、情、意、行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所谓“知”,即道德认识,主要指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情”,即指道德感情,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指道德意志,是为实现某种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行”,指道德行为,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行为。因此,德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行为规范,还包括诸种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得到合理的构建和发展,就意味着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转化为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心理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