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道德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围绕一个中心,纠正两种偏向,抓住三个特点,发挥四个职能,坚持五条原则,掌握六种方法等六个方面就道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道德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事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所以,摆在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信念、品质和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本文拟从围绕一个中心,纠正两种偏向,抓住三个特点,发挥四个职能,坚持五条原则,掌握六种方法等六个方面就道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性意见。 一、道德教育要围绕一个中心 道德教育要围绕一个中心开展,这就是党的中心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真正优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开展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培养出了一批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董存瑞、刘胡兰等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正是这一大批共产主义战士的模范言行教育和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使党受到拥护和爱戴,保证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夺取了革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集中力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建设起决定作用。所以,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在这个时期,同样涌现出了一大批象雷锋式共产主义战士。这些人的模范言行同样教育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党的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就能培养出一大批共产主义战士,就能教育、提高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就能把党的事业引向胜利。 二、道德教育要纠正两种偏向 长期以来,在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偏向。 第一种偏向是忽视物质基础的道德教育。这种偏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认为只有清贫的生活才能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道德,物质的富有必然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价值观被很多人所认同。因此,人们用“忆苦”来得到“甜”的享受,用禁欲来促进道德上的完善。在这种经济贫穷中道德纯洁的基础上,可以建设起金碧辉煌的共产主义大厦。 2.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动力,讲物质利益会引导人们走向个人主义。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习惯地认为物质利益虽然也能刺激人的积极性,但它更能诱发和助长人的私心杂念,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严重威胁,所以应该坚决、干净地抛弃它,认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政治,崇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可以产生最纯正、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可以建立起无私无欲、纯洁高尚的理想社会。 总之,这种价值选择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希望用物质生活上的贫乏来保持精神上的丰富和纯洁。然而,这种价值观选择却不知道高尚、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不知道离开物质利益的道德是虚幻的。这种价值选择的结果,虽然一度曾使整个社会风气淳厚,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献身精神,但是终因缺乏物质基础而被人们所抛弃。 第二种偏向是忽视道德教育的经济建设。这种偏向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后,党曾及时地向全党指示,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并相应地做出了许多决定,制定了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重视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的偏向一直比较严重。对党风、社会风气的现状,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党也发现不彻底改变党风、社会风气的现状,势必影响经济建设大局,势必影响改革开放大局,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并下决心通过综合治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忽视道德教育的经济建设,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认识方面的原因。在认识方面有三种错误观点:一是认为“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道德建设和其它精神文明建设也就自然上去了”。二是认为“改革开放在经济上的进步,必然会引起道德上的堕落。这种道德上堕落的代价,是以经济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三是认为“生产力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准,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其它一切无所为”。 2.措施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措施不力,对人们的言行约束力不强,表现为“软”。二是措施缺乏感召力,在群众中难以形成凝聚力,表现为“散”。三是监督不力,有措施没监督,干部不能很好地勤政,表现为“懒”。 3.组织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在干部配备上,把有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安排在经济建设岗位上,而把那些老实人安排在道德建设岗位上,重物质轻精神的态势明显。二是考核干部政绩时,物质成绩是硬指标,精神成绩是软指标,硬指标“异样化”,软指标“一样化”。三是上级对下级督促检查工作时,谈经济多,表现为“浓”;谈道德少,表现为“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