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09-0098-004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充分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而被僵化和相对化。当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动态性与系统性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是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对人与环境关系作出的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基础上,从厘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学理内涵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视角分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内涵,对深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最大化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阐释和引导的载体形式 “环境”概念本身是一个“关系性”范畴。它总是指以某一个给定的事物为中心项,与这一中心项相互作用的外部事物及其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P220)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只有那些能够参与或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一切外部条件,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由此可知,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赖以形成的外部条件的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总和。[2](P96)上述外部条件是排除了与人无关的自然后,包括了全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人为创造、社会自发性、物质性经济以及精神性思想等内容的全部条件的总和;进而,我们还需要排除与人有关的生物性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造化之物总是以社会的方式进入与人类的关系之中的。比如,土地是自然物,但是,土地是在一定经济制度、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中才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因此,自然物是通过“社会关系”才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联系的。人的“生存环境”绝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以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及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在排除了与人无关的自然及与人有关的生物性自然之后的社会性的条件存在。 厘清了这一概念,我们才能进入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中,运用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将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分为经济基础决定的物质环境和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精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渗透性引导关系,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关系,直接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逃离对这一物质环境的依赖,并应该遵循这种社会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决定性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完成依赖这一物质环境的人们对这一社会关系合理性与真理性产生持续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从而确立以这一经济基础为根本的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相互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核心学理所在,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本质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阐释与引导功能实效性的关键问题之一。 这一学理性的展开,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现得尤为明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出了本质界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教育内容包括“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在于最终应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功能。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价值,实践出真知,价值观念是在相应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对现实价值环境的客观反映”。[3](P32)“形势”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环境的意思。“形势”就是条件,就是环境。这一环境就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决定了我们会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也正是我们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形势”,同时决定了我们所倡导价值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所以,“形势”不仅是价值观产生的外部条件,它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决定了价值环境内部的基本内涵。所谓“政策”,其实就是“形势”的具体化、制度化形态。“形势”总是通过种种“政策”得到体现和落实的。可见,“政策”是“形势”的具体化形态,“政策”总是表征着“形势”的本质与内涵,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一意义上,“形势”与“政策”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构成了与价值立场发生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身,因此,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教育即完成大学生对自身在“形势与政策”中的关系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统一。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具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教育实践载体意义,同时其内容与教育价值本身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内在辩证关系的统一,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外缘衔接关系的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载体形式。在这一意义上,“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价值本质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基于这样一种地位,有必要深入挖掘和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与环境发生关系而引发的具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