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11-0016-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统阐释,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处于重要节点,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有关论述,对于“必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集中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部分也包括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讲话)的有关论述,就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作出探讨。 一、从“两个巩固”上提升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底气与底蕴 200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思想,即“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两个巩固”的思想,是对宣传思想工作性质和定位的阐释,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原理”课的性质和定位的阐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特别是“原理”课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上,习近平指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三个事关”彰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进发展中的强大动力作用及其战略地位。“原理”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为教学内容和主旨的课程,而且教学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其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及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来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2](P234)“共同思想基础”的内核在于“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共同思想基础”集中体现。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讲,也是这样的道理:“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来讲,也是这样的要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等。[2](P278)这些,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基本定位,也是对“原理”课教学目标的明确定位。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这是习近平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样也是对“原理”课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联系习近平2014年“五四”寄语青年大学生的讲话精神,更能深化“原理”课课程建设“大局”、“大势”和“大事”的认识。习近平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3]对于“原理”课课程来说,“大局”就是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高度,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整体要求上,增强“原理”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势”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和当代价值,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事”就是要从巩固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增强“原理”课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夯实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这些,应该成为“原理”课课程建设“要再努力”的基本出发点。 要对大学生讲授好“原理”课,在根本上,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的“看家本领”。在“原理”课教学中,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情况新问题,授课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的现象,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变化的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也存在着同大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成才实际相分离的现象。有时教师们尽管竭尽全力,但在大学生看来要么“不对路子”,要么教和学相背、事与愿违,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局。有些教师原来拥有的“看家本领”,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有陷于“本领恐慌”的地步。这一“本领恐慌”,不是我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不灵了”,而是我们把科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在与实际的结合和联系上“不灵了”;也不是我们的教学对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疏远了”,而是我们的教学与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和成才的实际“疏远了”。党的十八大后,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及时告诫,“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4]面对现实,“原理”课教学必须把克服“本领恐慌”、增强“本领意识”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原理”课教学在内容、环境、过程、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4]要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教学的“本领意识”中,实现“原理”课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