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5-0017-05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批判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回归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和逻辑进程中,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理论确立历史逻辑和理论来源,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认可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批判性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面对社会非主流、非道德、非理性等行为时,往往出现失语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依然停留在对积极的、主流的、崇高的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意识的宣传上,这样难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性,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 所谓理论批判,就是对不合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尤其是对一些违背现实或者替不合理现实辩护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分析、研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革命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反映了批判思想在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这也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表现在其理论本身是在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在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以“实践”为核心的批判的、革命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理论产生来看,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但是,这种批判并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积极的扬弃。他批判黑格尔的国家法哲学,但是从他那里吸取了合理的辩证法内核;他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但从他那里借用了唯物主义,创造性地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批判,通过对蒲鲁东经济唯心史观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形成了影响整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他们对广大无产阶级生活状态充满怜悯和同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剩余价值的批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揭示出社会制度的发展趋势,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且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的压迫,指出最终将要建立全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不仅仅体现在其产生过程中,而且他们的不少文章和论著的标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反杜林论》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体现了一种批判精神。与青年黑格尔派愤世嫉俗地视批判为一切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一种精神体现。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式的批判仅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这种批判“达到的唯一结果,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做一些说明,但就是这些说明也是片面的”[1]23,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其实质是“极端非批判”[1]190。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对各种不合理理论的批判上,而且将这种批判作为一种工具指向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而这种批判性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112正是利用辩证法的独特品质,马克思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融入到其政治、经济、哲学等研究领域,马克思在他的全部理论中都坚持这种批判的精神,甚至使批判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的现实要求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资本主义表面上依然散发着动人的光芒,自由主义者们都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但是法国建构主义学者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却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3]15“人们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遗产”[3]54,“求助于某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3]83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时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丧失价值。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批判性缺失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分强调对立,采用极端性态度批判外来思潮和封建社会文化;另一方面是忽视对立,强调各种意识形态的和平共处。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为我国带来了各种机遇,但是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颠覆我国的企图,各种反华势力从未放弃任何一次兴风作浪的机会。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可以没有阻碍地深入人民群众的思想之中,这些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既有合理积极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消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批判各种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其主要任务。其次,在日常生活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局面,人们的思想状态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单纯,利己、投机、冷漠等现象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和宗旨,因而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批判各种错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