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9)05-0004-07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并非是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以迁就学生的感性思维为目标,而是要在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之能更科学地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在教材体系确立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着力点。本文试图对强化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同时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某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并对如何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作初步探索。 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职责作了深刻概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以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要帮助大学生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理论素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第一,强化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现实性和有限性,而且具有理想性和无限的指向性。实践活动的这一双重本性,使人们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去把握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这就形成了带有终极性关怀的“三观”问题,它包含了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真与假)、评价关系(善与恶)和审美关系(美与丑),尽管这三者各有其地位和功能,不能混淆,但都是以一定的理论思维为基础的。因为对真理本性的探求,即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如何知道我们确实有对事物的真知而不仅仅是“相信”我们“知道”某类事物,影响到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人们探求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但又不满足于顺应世界,还要探索理想化世界。因而人们对世界的思考,既带有追本溯源的性质,又具有超越性的特点;既离不开经验知识,又超越了经验知识。这就决定了正确“三观”的树立,要建立在对科学认知反思的基础上,需要理论阐述和逻辑论证。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必须发挥理性的现实分析和科学的价值引导这两大功能。其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等现实问题,可使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大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科学的宣传,可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只有认清当代中国大局和把握未来发展大势,才能为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奠定理性的基础。而无论是理性的现实分析,还是科学的价值导向,都离不开辩证的理论思维为指导。因为作为现实的大局,并不等于现象的堆积,未来的大势也不取决于任何个人善良的意志,如何看待和分析大局,如何预测和把握大势,存在着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的指导问题。思想方法不同,价值观念相异,对同样的社会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如何观察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观察国际命运和社会前途等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第二,强化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是使大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深刻领会”它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着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当代大学生所要承担的责任来说,这一要求也应该适用于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已逐步渗透到中学政治课的新情况下,对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自然应有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即其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而不是仅仅让大学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这就需要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理论思维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在思维中应用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和能力。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挫折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仅赋予原有社会主义的概念和范畴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范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同样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代世情变化的新情况,提出了许多新判断。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只有着重阐述为何以及如何形成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将这些概念和范畴构成新的命题和判断,这些命题和判断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又是如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理论体系的,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渗透了辩证的理论思维,从而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大局说了什么,即“知其然”,更要阐述为何这样说,即“知其所以然”,从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即“知其所必然”。在三者的关系中,“然”是“所以然”的现实表现,“所必然”是“所以然”的未来展开。因而,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在介绍“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基础上,放在帮助大学生“知其所以然”上,重点阐述“为什么”,即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强化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相处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升。社会生活多样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思想的日趋多元化,客观上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活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但另一方面,一些信奉西方中心主义的国家对中国的强盛产生种种不适应,更有一些坚持“冷战”意识形态的敌对势力产生仇视和恐惧,包括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同时,国内的各种思想是非问题更多地牵涉各种利益的纠葛,难以判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其根本之点在于努力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以及它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