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关系中,深入探讨了当前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重要性,提出了强化“三主”意识,即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进而提出了“三全”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张。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振兴中华 “三主”意识 “三全”育人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要求“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今年就要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将要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点、起点和重点。由此,肩负特殊使命的高等院校,亟需在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认识到实践,从教学到科研,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明确二者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即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四个字揭示本质属性,后四个字指明运行手段。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市场经济,绝非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从和认同,而是对其理性的扬弃和超越;又非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和统一。“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成为“振兴中华”的不二法门,成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心”和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最有号召力和感化力的伟大旗帜。爱国主义教育是无人例外的全民教育、从小到老的终身教育、知行合一的系列教育和与国俱存的继续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之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为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是我们党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线——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组成。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着力点,分别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包括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相同,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爱国主义教育注入巨大活力的时候,也向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高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又要高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更高要求,一是主动地而不能被动地、积极地而不能消极地、灵活地而不能机械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适应新的条件”(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下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二是体现其塑造理想人格的特殊功能,因为社会主义共和国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渴求的、社会主义大学造就的不是金钱奴隶、“经济动物”或单纯的“商品人格”,而是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三是利用高文化密集的独具优势和社会批判的重要职能,不断减少和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虽属于支流、却不可低估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及由此带来的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只问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的负面影响,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诸如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等多方面的能动作用。举其大端,具体有三。其一,精神凝聚的动员作用。人要有一点精神,民族要有“一股民族精神”,首要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交时代之好运、负历史之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来,不仅是明天的生力军,而且通过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今天业已成为崭露头角的方面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能将大学生最广泛地动员起来,达成共识,聚精会神,义无反顾,发愤学习,努力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储才蓄能,早作贡献,多作贡献。其二,价值整合的激励作用。遵循价值规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人的经济。个人的价值只能在集体、社会事业中求得最大限度的实现。所以,价值取向可以多样化,价值导向必须一元化。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励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校正他们可能产生的心理失衡、行为失范、认识偏差和离心倾向,并从一些方面防止社会上部分人的市场观念的泛化、简单化和庸俗化,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三,育人铸魂的保证作用。本质上是高文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和人才。爱国主义是宪法规定的神圣义务,是重大的政治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高起点的做人教育和素质教育、德育的核心和基础环节、培育人才和铸造灵魂的奠基工程,会使大学生加深爱国之情和确立报国之志,进而将它们内化为建国之才,外化为效国之行,更会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锐意进取,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就获得了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强化“三主”意识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三主”意识,即: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意识,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意识,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意识。 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这就决定了青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高校,非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还是主阵地里的前沿地带、敏感部位和辐射中心。强化高校的主阵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现实生产力的潜载体,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大学阶段是他们职前的最后的系统准备和思想、观念、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理应成为抵御和战胜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抗击和粉碎各种“西化”、“分化”的图谋的坚固堡垒,理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有强大的说服力、穿透力和战斗力。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意识。不宁唯是,强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意识还是非常紧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和“一强多极”的国际政治格局,为风华正茂、爱国心切而又涉世未深的中国大学生增加了急于成才的助力和压力,也使一些人产生了困惑和迷误;它既为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所有这些,都使高校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意识,更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我们还应看到,强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意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里,除了党和政府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期望和支持,高校本身积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初步经验等有利条件外,最根本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用这样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有这样的思想武器的阵地是牢不可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