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21)10-0004-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这一重要论述回溯历史、观照现实、指引未来,不仅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应准确把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厚植青年一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蕴含在历史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作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以长中国人志气,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文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在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时,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4]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5]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要求,“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6]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丰富内涵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重要范畴,不仅被看作化育万物的本原、升腾不息的物质和感应现象的中介,还常与可贵的精神、优良的品格、崇高的理想并提共论,指称理想的人格应有的精神状态。比如,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蜀先主庙》),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歌》),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等等。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志气、骨气抑或是底气,它们所表征的都是人们应有的良好精神状态,只是在具体内涵上各有侧重。 首先,志气与理想相连,表征的是朝乾夕惕、踔厉奋发的姿态。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曾这样描述“志”与“气”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这里认为,“志”统帅着“气”,“志”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会汇聚到哪里。因此,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青年毛泽东面对举世昏昏、丧我志气的黑暗时局之时,大声疾呼中国青年要将立志、求真与力行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立身处世、救国救民之道。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谈道:“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8]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无论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的坚定,还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唐·金缨《格言联璧》)的执着,抑或是“我们这个党向来有志气,一九二一年那个时候就有志气”[9]的守望,都表明中华民族是有志气的民族,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尚志、明志、持志、践志的志气养成传统。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这一问题上一脉相承、始终如一,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历尽苦难之后辉煌迭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为了探求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素、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