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08)13-0014-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它不仅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指明了发展路径,而且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从本源上探析人文关怀演变的历史轨迹 人文关怀是一个古老而长青的话题。把握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必须追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轨迹,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易·贲》中记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肯定,注重对人的进步需求的满足以及对人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以提升人的自我完善的人生境界。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格言,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道德伦理和人生态度,旨在全社会形成“助人自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了一场对抗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运动。他们要求发展人文科学,开展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世俗教育,赞扬以人性反对神性,实现个人自由和思想解放,摆脱封建等级制和宗教桎梏。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以“天赋人权”为旗帜,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这些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呵护、对人性和人格的重视、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切,成为构建早期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出的人文主义主张在反对封建制度和神学统治的斗争中,起到思想启蒙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但资产阶级在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这种对人的尊重便以本阶级利益为转移,一旦与本阶级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以双重标准来处理与其他阶级的利益问题,这种不平等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与人性论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变迁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人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渗透到各学科领域。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人本主义主张。他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纳总结为人的问题,认为是人创造神,而不是神创造人,这里的“人”不是“个人”,而是特指的“类”,但是他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来考察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不从自我的社会本质考察人的抽象性,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自我的具体存在,既是构建社会及社会关系的基础,又是体现社会本质的社会存在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判断。从而,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自我实现的理论,从阐述人的需要、动机出发,进行需要层次分析,提出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是需要的满足。以后,罗杰斯又把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广到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领域,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关怀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关心病人,更应关心全人类的健康。进而,他又把人本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验,确立“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同时人本主义理论融入企业管理,也促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发生变化,对员工的认识由“机器人”、“经济人”转变成“社会人”,实现了人性的超越,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推动了企业文化发展。人本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矛盾,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促进人的发展,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民说”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明确是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是为无产阶级奋斗的政党,肩负着解放劳苦大众的历史使命。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获得生存权利的基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实现翻身,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复杂性,加上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连续不断,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人身权、人格权得不到法律保障,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压抑,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纲领的指引下,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享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得到切实的民主法制保障。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推进了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人文关怀发展运用得最好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密切联系人的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人文关怀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