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回望学校德育研究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地发展,随着我国教育观念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地发展,同时也随着新旧世纪的更替,随着人们对新世纪学校德育新形态的日益关切,我国的学校德育研究,日益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少的研究者以反思、检讨,批判的眼光、态度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对学校德育展开了全方位的理论探讨,从而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形成了学校德育研究空前活跃的学术图景。 透过这一图景,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的是,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日趋多样的时期。这一研究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得以窥见空前活跃、日趋多样的学校德育研究全貌的窗户,其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的思路、新的素材、新的语言、新的论域、新的见解等,都是我国学校德育研究日趋活跃、日趋多样的鲜明见证。透过这一图景,我们还可鲜明地感受到的,是当代中国的德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地关注问题而不漠视问题、深入地揭示问题而不掩盖问题、积极地回应问题而不回避问题,就是强烈责任意识的一种具体展现。这一图景,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所蕴含着的强劲的动力。人们所关注的学校德育问题,是生动展开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提出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表明了人们以“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良好学风。而这正是理论研究能够取得理论创新,能够指导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所在。 总之,强烈的问题意识,促成了学校德育理论研究的蓬勃展开;对实际问题的关注,推动了我国学校德育数十年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科学发展,同样必须继续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地关注并回应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学校德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关注并回应学校德育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当如何更加科学的关注并回应学校德育问题。 这是学校德育问题研究要在现有基础上得以深化、要真正助益于当下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从整体上而言,20世纪末期以来,如火如荼展开的学校德育问题研究,推动了学校德育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和日益多样化的发展,但应该承认,这一关于学校德育问题研究的热潮中,也多有值得推敲之处。概括而言,20世纪末期以来,一些关于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在以犀利之笔揭示问题的同时却有失对学校德育中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的总结和肯定,在以宏阔视野阐析问题的同时却有失对学校德育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的、更加精微的探讨,在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批判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教条或陈规的同时又有意无意之间陷入了另一种教条主义的羁绊,在以开阔的思路建构学校德育新形态的同时却又有意无意之间陷入了脱离当代中国实际的空谈。弃绝此弊,推动学校德育问题研究的深化,推动学校德育的科学发展,应该确立科学的学校德育问题研究的方法论。 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应该明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问题”。问题包括弊端,但问题并不只是弊端,就实质而言,“问题”即事物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外在展现。 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实际,研究学校德育中的“真”问题。所谓“真”问题,指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生动实践所提出的、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的,或者我们将会真切地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否坚持做到务“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坚持做到务“实”,即我们是否能够坚持做到立足于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实际。在当前的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中,有一些因素导致我们的一些学者关注着“失真”的问题,进行着“失真”的研究。如看不到学校德育中的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是陷于词句的无谓的争论;为了表明自己见解的价值,人为地捏造“问题”;仅从书本中来寻找“问题”,而不从实践中来发现“问题”等。在导致一些学者关注着“失真”的问题,进行着“失真”的研究的诸多原因之中,对洋教条的崇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当代中国,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积极吸纳国外学者的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也有些学者往往未能科学地辨析国外学者思想中的得与失,未能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外域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历史传统、本质属性、现实要求之间的距离,而简单盲目地根据这些思想理论中的一些论点、一些主张指责当代中国的学校德育,并依此开出自己医治中国学校德育问题的各式各样的“处方”。这种在将中国的学校德育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学者德育理论的对照中来“查找”中国学校德育的“问题”,在对西方学者德育理论的演绎中寻找解决中国学校德育问题的对策与出路的做法,显然不可能更加准确地感知、把握我国学校德育中的“真”问题之所在,也无法基于对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真”问题的把握,推动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当然,强调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实际,研究学校德育中的“真”问题,并不排斥而且应该大力倡导坚持世界眼光,在广泛地国际比较中把握当代世界学校德育发展的整体趋势,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在学校德育方面的积极成果和有益经验。 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应该坚持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要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而不是将学校德育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剥离出来孤立地进行研究。二是要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将学校德育问题从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校德育历史发展进程中剥离出来孤立地进行研究。之所以强调要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是因任何学校德育问题都有它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同一个类型的学校德育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不同的特点。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内涵,也才可以更加准确地回应这些问题,探寻学校德育的发展之路。之所以强调要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研究,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同一学校德育问题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实际表现形态、成因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这一学校德育问题产生、发展、变化、应对的规律性,也才可以为我们应对现实面对的学校德育问题获得更多的历史经验的积累、借鉴。看到问题而不看到问题史,研究问题而不研究问题史,不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更加真切、透彻的把握,我们也无由获得更加充足的认识问题、应对问题的智慧。在当前的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中,便存在不少就问题而论问题,不能从问题史的整体视野审视问题、回应问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一些学校德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知史使人明智,对学校德育问题史的了解,会使我们对学校德育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更符合客观事实、更贴近规律性。当然,在运用历史的方法的时候,还应注意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只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我们才能透过历史现象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德育问题的更本质的东西,才能不纠缠于枝节的材料而更多地关注学校德育一些更加具有重要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