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8-0197-04 价值澄清理论最早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而出现的,在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拉思斯等人的倡导下,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实践中的一股重要思潮,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流派诞生。他们设计了多种有关价值澄清教育课堂应用性的策略和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后很快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对价值澄清理论的研究,旨在批判地吸纳一些成功的经验,以适应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为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批评剖析。拉思斯等人在其著述中首先对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剖析。他们认为,人们在日益重视情感、智能、社会条件、团体压力等因素对行为影响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对行为的影响,指出传统的学校德育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价值教育的作用,实质上都是在设法使儿童接受成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方法都带有“说服”、“灌输”的性质,而这些方法在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成效不佳。他们认为,首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并不存在一套公认的正确价值观,因为当时美国的社会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使儿童更难以把握价值问题。何者为善,何者为正确,何者有价值的问题变得更为困难,以至于相当数量的儿童在面临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哪些事情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干等问题时倍感困惑。其次,儿童身边的成人有多种社会角色,会从不同的角度施以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儿童在不同的场合迎合不同成人的要求,造成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不良后果。最后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客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阻止了学生的自由选择。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因此,他们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也不应该把教师的价值观念交给学生,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与其说是一种德育理论学派,不如说是一种间接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拉思斯等人曾明确把《价值与教学》的副标题定为“课堂中价值观的运作”,价值澄清理论对传统德育课程的批评和否定,与其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否定,不如说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成为美国学校德育课程实践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学派和方法。 2.价值澄清方法及其运用策略的设计。价值澄清方法吸收了杜威的生活经验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思想,构建起价值澄清理论体系。价值澄清方法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澄清和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建立一种价值澄清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确定他自己的价值。拉思斯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评价过程”,具体说来,有选择、珍视和行动三个阶段,整个价值获得的过程就是个体对选择的行为思考、评估最后通过行为检验并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三阶段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1)完全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2)在尽可能的选择中做出选择;(3)对每一个选择的结果审慎地思考后进行选择。2.赞赏。(4)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感到满足;(5)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3.行动。(6)按做出的选择行动;(7)重复这种选择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只有这7个步骤完全被经历之后,才算真正澄清并获得了个人的价值.教师主要采取与学生个别交谈、对话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实践。在运用价值澄清法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及时进行价值思考和评价,要避免道德说教,要启发学生就价值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训练其评价能力;要结合各科教学过程进行价值澄清问答,尽可能避免学生察觉到是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由拉思斯设计的价值澄清方法及运用策略,除澄清问答法外,还有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填空法、价值观投票、价值观地理、角色游戏等。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价值澄清学说是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状况为根本基础的,是应社会对学校价值教育革新的强烈要求产生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倡导者们敏锐地觉察到了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对学校价值教育的冲击,并试图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重新确立学校价值教育的基础,制定新的价值教育纲要。他们认为,当代技术社会各种价值观并存和冲突乃是导致个人价值混乱的根源。各种社会机构和单位所一致认可的价值观已不可能给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提供指导,个人必须自己确定哪些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哪些价值观是自己要追求的。这一观念不仅符合民主社会的性质,而且符合一种合理的人性观。在对当代社会特点的感受上,价值澄清理论好像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在价值澄清学说的倡导者看来,普遍、统一并不是当代社会道德、价值的根本特征,当代社会是以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趋势不是更多地统一和一致,而是变化和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