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所有制模式、分配模式和经营模式相继被突破,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开始急剧分化和多向重组,促使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向复杂转变。农村阶层分化所导致的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引发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民族和国家观念淡薄,集体主义感弱化,拜金主义盛行,腐朽思想和一些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组织乘虚而入,使农村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加大。这些变化势必会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如何针对农村阶层分化的新情况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阶层的分化及其社会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和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农村社会阶层及其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和重组,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倾向,从而导致农村社会成员彼此之间明显的地位差别和利益差别,均质性的农村社会分化为若干阶层和群体。在今天,农民已不再是一个意义和内涵单一的指称,农民这个大群体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管理者这八个阶层。[1] 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各阶层间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农民阶层内部分化程度的逐渐加大,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导致贫富差距在总体上将进一步扩大。第二、利益获得方式多元化。阶层分化不仅使农村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也使不同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多元化。第三、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农村群体的多样化使农村思想文化环境由禁锢型趋向宽松型,虽然有利于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四、社会生活方式由依附型趋向自主型。阶层分化下不断宽松的户籍管理体制及农民在区域间的迁移和城乡间的流动,使社会生活方式由依附型趋向自主型。第五、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由于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和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农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就业方式。农村阶层分化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农村阶层的分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农村社会的利益主体和利益来源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尖锐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益新格局和人民内部矛盾新体系,从而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阶层分化使农村弱势群体对自我和其他阶层缺乏认同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 由于各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的扩大。反映农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从1980年的0.24逐步扩大到2000年的0.35[2],说明农村贫富悬殊在不断加大,使得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不断加重,导致农民对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阶层既缺乏自我认同感,也拒绝对其他阶层的认同。而且这种认识还会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而更趋严重。如果农民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善的话,他们对于社会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并有可能通过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农民阶层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大多数,是党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执政基础。如果忽视这样的现实,不作理论和政策上的关注和重视,不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和保障弱势农民阶层的利益,势必会影响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农业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就会受到削弱和动摇。这也给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2.农村阶层分化中的市场取向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引导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农民阶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出现了重大变化。农民对自身的阶层定位,更多地受到市场取向的影响和支配,市场取向必然导致思想信仰、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等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又会导致脱离和危害主导意识形态的可能。因此,如何使以市场取向为核心的阶层分化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就成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3.阶层分化与农村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矛盾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在打破身份制的同时,也削弱了发挥政治优势的传统基础,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重现实利益的社会心态,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面临挑战。原先的观念和方法如果不作实质性的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重组优化这一执政资源,增强阶层分化中的政治优势作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严峻考验。 4.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