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理想信念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从80年代“四有”新人的提出到90年代“三讲”活动的开展,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人们对于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振兴中华理想必由之路的认同,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对于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观点的树立,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自觉意识的养成等问题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与世界局势,面对越益深化的改革开放情势,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思想,向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提出严峻的挑战,也把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系列新课题摆到了我们面前。这些课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正确处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与社会利益分化条件下个人理想多样化的关系? 理想信念属于精神生活范畴,但研究理想信念问题不能局限于精神领域而要深入到精神生活的背后,即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动因。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同,当代中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不能不影响到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种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直接表达形式就是个人理想的多样化。个人理想多样化的根源深藏于经济生活中,它的产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我们不仅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承认其法律上的合法性,同时也必须承认其道德上的合理性。 理想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个人的生活选择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思潮中,社会转型期间,代表过去的旧的思想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缠绕着人们的头脑,而代表未来的新的思想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古今中外各种思潮在社会生活中碰撞,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发展过程考察,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人们留恋旧的事物,因为人们与旧事物在情感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不满意旧事物,不希望回归到过去。人们用复杂的心态看待社会生活,并在复杂的心态中思考着理想。因此,一方面只有在理想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但另方面也不能全盘拒绝传统的东西。对于传统的思潮与现代的思潮,我们必须进行辩证的思考。 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一个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理想,不能不涉及到选择的价值标准问题。从目前状况分析,这种价值标准所包含的内容中,功利成分居多,特别是个人功利;他们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和接受,往往是与个人利益的得失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提出“用事实来教育我们的人民”,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当人们看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给人们带来实际的个人利益时,接受性和认同率就会大大提高。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利益不会同步增长,有时甚至会损伤某些人的个人利益,这就给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理想信念的主旋律,这是无疑的。作为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以先进的、科学的理想引导社会,引导人民,这也是无疑的。但面对社会利益多样化,个人利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时需要我们作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阐发。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健康在理想信念中的“升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大量运用,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金钱与健康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金钱与罪恶联系起来,以至将理想与金钱对立起来。但在今天,一些人又跳向另一极端,以至拜金主义蔓延滋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理想不能拒绝功利,社会主义的理想应该建立在义利统一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上表述,就是要“见利思义”。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具体情况可分为三类: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属于“应当”;诚实劳动,按劳取酬属于“正当”;见利忘义则属于“不当”。我们要立足正当,反对不当,提倡应当。 值得研究的是,在社会转型期间,存在着许多“灰色”的东西,正当和不当的东西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即使有明确的界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者采取变通的方法,这些界限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一些人很想“钻空子”发财,利用体制转换中政策的“真空”和不完善,牟取个人私利。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必须注意将其与完善制度和严格执行制度结合起来。 现在,有关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健康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人们的一种人生追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健康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的上升,不能不对患者产生比过去大得多的经济压力。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显得更为突出。 金钱和健康在理想信念中的“升值”,以及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今理想信念教育中一个新课题。 (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未知世界和未来人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和人生以相对平稳的方式运行。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和人生变化剧烈,各种风险也在增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激烈的,胜负得失往往在须臾之间。与这种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是,人性中关注未来世界的愿望更为强烈。科学研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们预测未来、把握未来提供了方向。然而,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成果都是有限的,而且所发现的“已知”越多,面对的“未知”也越多。在未来世界的“处女地”上,交织着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