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12-0010-03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政治认同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1]。政治认同也被认为是人们对政治系统或权力的认同,“即公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和同意,并且自觉地以该政治权力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2]。 随着当代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同时面临的来自政治极端主义的挑战,德国议会、政府和执政党都明确意识到,在当今时代多元价值冲突的社会中,人们在基本价值层面达成共识对于巩固和发展民主政治,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德国独立的民主政治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引导民众认同民主制度的价值,赞同基本法中规定的社会法治国家的自由民主秩序”[3]一直是德国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德国政治认同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1978年,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其公告中提出,为了“巩固民主意识,加强政治参与性”,应当在“引导对自由的、法律的和社会的民主制的赞同并使公民具有国家认同感”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80年代,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将政治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促成对自由和多元民主的认同,了解民主原则,熟悉民主程序,培养认同能力”[4],还提出“清除”是“构筑”的基础,只有深入彻底地反思清算纳粹思想,才能发展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宪政爱国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而这种在德国历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政治文化,恰恰是联邦德国取得其存在“合法性”及民众“集体认同”的思想基础。 可见,在德国学者眼中,政治认同意味着对民主政治价值和现行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的承认、赞同、认可,具有显著的政治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可塑性。政治认同的政治性体现为认同具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对特定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秩序、政治理想的认同。政治认同的社会性体现为认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现实社会政治与个体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模仿、复制、习得社会群体的价值,内化成自己的价值系统,并反过来对他人或群体产生影响,从而使政治认同有了社会性或传播性。[5]政治认同的主体性体现为认同在本质上是认同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主体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各种信息的感受、选择、吸纳的过程。政治认同的可塑性一方面体现为政治认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另一方面体现为特定的政治体系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培育、催生、强化公民的政治认同,这也是现代民主政治教育立论的基本依据。 在德国政治家、政党和学者看来,政治认同对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对德国民主政治体系的普遍认同是民主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政治合法性的基本途径。政治认同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信念、价值观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达成政治共识,并选择参与政治的取向。当人们认为政治体系及其运作符合他们所选择的政治意愿和文化价值观时,就会产生政治归属感即政治情感,形成积极肯定的政治态度,将政治体系所体现的政治价值标准,转化为政治主体个人的价值标准,就会主动热情地参与和支持这种政治体系的运作,随之而来的则是政体合法性程度的提高。其二,对德国民主政治体系的普遍认同,是抵制形形色色政治极端主义的重要思想保证。德国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德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对德意志民族来说,民主赖以生存的力量和价值观并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国政治家和政治教育机构认为,在经历了纳粹的极权专制统治之后以及民主制度不断面临政治极端主义威胁的情况下,在民众中形成广泛的民主政治认同,培育民主政治文化,进而彻底抛弃狭隘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纳粹主义和其他各种政治极端主义,必须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成为国家主导的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德国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与主题 二战以后,德国议会、政府和执政党始终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体系和民主价值作为公民政治认同的主要对象。 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的认同。鉴于民族问题在德国历史上的特殊性,在政治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教育中,民族认同问题受到德国议会和历届政府的高度关注,既把民族认同视作具有强大聚合力的“政治资源”,也时刻警惕和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和纳粹余流死灰复燃,利用非理性的“民族认同”,制造事端,危害民主社会秩序。因此,在学校政治教育中,特别强调对故乡和德意志民族的热爱。《巴伐利亚宪法》第131条第3款规定:“应在对巴伐利亚故乡与德意志民族的热爱中,并在民族和解意义上教养学生。”[6]巴伐利亚州学校教育学与教育研究所将此目标具体化为:在历史与文化上,了解作为地理空间的狭义故乡以及巴伐利亚和德国故乡,愿意支持它,同时也支持欧洲统一。[7]在德国中小学广泛开设的《历史课》,一方面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历史的传授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纳粹统治,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坚决抵制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由于历史上德意志民族对于其他民族的种族歧视、侵略战争和大屠杀,政治教育在强调德意志民族认同的同时,也强调对民族和解精神的信奉,要求德国公民应当在交往和生活中掌握民族间相互谅解的艺术,怀着理解、信任与外籍居民共处并支持“和平与正义的政策”,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生活条件与文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