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发现,心理治疗要取得最佳成效,医生必须处于双重心理地位,和病者之间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医患关系。一方面,医生作为疾病的观察者和治疗者,要有强烈的关切、同情和乐于助人的态度,要以自己的职业权威去帮助患者消除病痛;另一方面,医生还要作为疾病承担者和被治疗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通过心理上的亲身体验,真正了解、体察患者病因所在,和患者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只有这样,医患双方才能达到相互沟通和信任。后来,心理学界就把荣格先生的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命名为“心理相容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心理相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所谓心理相容,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在心理上相互协调一致,情感上相互交流融洽,生活中相互尊重信任,是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在言谈举止、思想观点、个性品格等方面能够彼此为对方从心理上所包容和接受。群体成员间的心理相容,意味着个体成员或群体的言行会引起群体中其它成员或周围群体的积极的肯定反应,相反,群体成员间的彼此心理不容,就会导致否定反应,引发群体成员或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心理相容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群体成员在思想观点和信念信仰方面的一致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个性的差异程度、群体成员间了解程度的差异、群体内部氛围的差异以及群体内外部环境的优劣程度差异等。 心理相容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群体内部的心理相容,有助于融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促成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心理相容是建立群体内部成员真挚友谊的心理基础,是成员之间特性最协调的结合,它能激发成员认知的主动意识,通过发挥情感的感染力、感召力,增进彼此间对对方言行意义的肯定认识,改变个体与群体意识不和谐的态度和行为,融洽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正如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在谈到自己所领导的研究团体在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原因时说:在我领导的这个集体内,是互助气氛解决一切。我们大家都被联系到一种共同的事业上,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来推动这种共同事业。他们往往不分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然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共同事业才能赢得胜利。 其次,群体内部的心理相容,能激发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同,增强教育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其一是教育目标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其二是教育对象的“第二个自我”,即按照教育对象原来固有的方式去感受,去体验,去认知,去活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最能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就是第二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能够体察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把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相一致、相和谐,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意识。作为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内部氛围影响下,能增强“换位”思考意识,体会教育者的教育意图,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并把接受教育作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而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平等地进行交流,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克服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逆反心理”,提高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服务保证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实现心理相容的必备因素 群体内部的心理相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心理相容”,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可能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隔阂”,从而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谓心理隔阂,实际上就是心理相容的对立面,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或群体成员之间由于特定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能达到情感上的互相交流,认识上的相互肯定,心理上的相互包容,生活上的相互尊重,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使正常的交流传播渠道堵塞,一定的成员或群体对其他成员或群体的言行持否定甚至拒斥态度,从而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得不到有效传递,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这是造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实现心理相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群体内部成员观点、信念的一致与否。观点、信念一致会加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相容,而两者的分歧,则会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甚至破裂。根据心理学上的相似性原理,持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容易相互吸引。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和喜欢与自己持一致或相似观点的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观念、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或相似的认同,会使彼此感到“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因而在心理上就容易接近和相容。反之,双方在心理上就不容易和谐相容。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双方所处的地位的不均衡性,教育者处于优势一方,教育对象处于劣势一方,而解决这种不一致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教育对象自觉参与教育者所期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形成自己的、并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观点、信念,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观点、信念比教育者单纯的口头说教灌输所取得的效果要明显,记忆要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