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 一项基本准则。诚信作为立身之道、修业之本和立政之基,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和规范作用。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石,也是人们相互合作的重 要前提。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实守信已成为社会 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准则。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理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 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相当严重。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 响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甚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方面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比比皆是。同样,在 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诚信危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相关报道不时见诸媒体。其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诚信缺失 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一些学生对学 习不够重视,把大学校园作为轻松、潇洒的乐土,把学习和学业置之脑后。平时不用功 ,考试团团转,考试作弊对于许多大学生可谓司空见惯。某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39.1 %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1]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从偷看书本、传递纸条 、交头接耳等“落后”手段发展到今天使用传呼机、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更有甚者 ,学生竟在考试时雇用“枪手”。考试作弊越来越猖獗,乃至有的高校在研究生入学考 试中迫不得已动用保安来作监考官。[2]此举虽欠妥,但从另一方面反衬出作弊之风的 严重程度。 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学术声誉的社会评价比较看重,于是纷纷 出台一些措施鼓励甚至督促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但一些学生不是考虑如何练好内功,却 在如何投机取巧上动起脑筋。很多学生撰写论文经常是大段大段照抄别人的文章,以致 整篇挪用也不鲜见。近年来,网络的便捷及资源的易得性,使得抄袭、复制更加方便、 快捷,于是,抄袭风更甚:论文作业,从网上下载之后简易拼凑即可,一篇像模像样的 文章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即可搞定;更有甚者,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通过 这些手段完成,很多学生连自己毕业论文的内容和逻辑都不清楚。这样的学生,对他们 谈创造性更是奢望了。 (二)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诚信缺失 高校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众多学子参与,其中也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 现象。例如在班干部、党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的竞选过程中,存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 说老师等一系列不该有的现象。本来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社团活动,由于这些与公 平、公正原则完全相悖的诚信缺失,同学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许多学生甚至 因此而对于学校正当的社团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乃至抵制。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有朝气、有礼貌,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和良好 的个人修养。但是,与此不和谐的是,一些学生经常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习以为 常;甚至言而无信,承诺的事情,经常是不能兑现,不了了之。此外,在就餐、购物、 乘车时的任意“夹塞”,在图书馆、教室、餐厅和公共汽车上的抢占座位以及说谎、偷 盗等各种不良现象,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并不鲜见。 (三)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充分表现在助学贷款上。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 成学业,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由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给高校经济困难的学 生。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到“信用瓶颈”。在实践中,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大学生看到 助学贷款手续简单,政策优惠,于是伪造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将贷来的款项交与父母 从事经营活动甚至炒卖股票;也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对助学贷款不予珍惜,为了与 同学攀比,将所贷的学费款、生活费款用于吃、喝、玩、乐,大肆消费;还有一些受惠 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缴还利息及本金,甚至恶意逃款倾向,比如,向贷款银行提供 虚假的工作单位和通讯地址或者干脆不向学校和贷款银行提供工作单位、通信地址等相 关信息。据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统计,北京工行个人消费贷款其他群体中,不还钱的比 例远远低于千分之一,而大学毕业生的欠款率却高达百分之十。[3]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直接导致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转。助学贷款实行几年来,由于违约率高,银行 不愿意承担风险等原因,2003年一些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使得许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而 失去了宝贵的机会。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诚信缺失,还表现在学费拖欠、信用卡恶意透支、移动通信 缴费和宽带网络缴费拖赖等方面,这些与大学生整体形象极不相称。 (四)就业求职过程中存在的诚信缺失 就业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在制作简历和面试中弄虚作假。为了在激 烈的就业、择业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位置,一些学生将各种获奖证书、各类资格考试合 格证书,伪造得几乎乱;还凭空杜撰社会实习经历等。据报载:一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在 一次招聘会上收到的自荐材料里,竟发现有5名学生同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5人同 时为同班的优秀班长。[4]清华同方人力资源部一名负责招聘的同志在一次校园招聘会 上,发现某大学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个班长,剩下的也全部都是班干部。[5]面 试中,有的同学肆意贬低甚至诋毁自己的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