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04-0047-007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三个面向”,既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坚持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又聚焦国内、放眼世界,把国情和世情结合起来,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纬度审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教育战略目标,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时代特征和改革方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和未来道路,它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科学涵义,正确把握“三个面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三个面向”的科学内涵及其根本要求 “三个面向”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既强调了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依赖,又体现了教育服务并服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它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互为依赖的客观规律,蕴含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根本缘由。教育面向现代化,不仅强调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且强调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就是要把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促进教育在理念、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改革和创新,反映现代化的最新成就,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要“而向世界”,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教育上的体现,它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并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邓小平曾说:“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1](P290)“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P64)在开放的世界中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就要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增进对外交流,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参与全球教育对话和互动,吸收、采纳体现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现代化手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教育要为适应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准备条件,它反映了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关系。现代教育能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视野。“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P108)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超前的思维和战略的眼光,要通过预测未来开发符合未来需要的课程,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才。 “三个面向”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彼此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有机统一为一体。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整体中居于核心和基石的重要地位,它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仅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地面向现代化,而且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落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是指向世界的,是全球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指向未来的,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纬度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脱离了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 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三个面向”,其实质内容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曾先后多次强调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他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2](P262)“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2](P290)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P104)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邓小平强调的“红”,“专”就是要具备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两者不可偏废。不以“专”为基础的“红”耽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损害了人民利益就谈不上是真正的红;不以“红”为前提的“专”容易迷失方向,同样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只有业务没有政治不行,反之,光讲政治没有业务也不行,要把政治和业务结合起来,政治上忠诚可靠、业务上精益求精,既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也要有文化。这样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是“三个而向”教育思想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对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这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作出的体现时代特征的明确回答。 二、“三个面向”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3](P68)“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4](P418)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工作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5](P18)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强调:“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6](P126)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毛泽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P340)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他强调指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8](P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