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他们在高等学校里不仅接受、传承着人类先进的知识和文明,而且更要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互联网络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信息极其丰富,导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网络时代以前,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及传统媒体(报纸、电台、电视)。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球数据库总容量已达135亿条以上。可见,网络是信息的集合。同时,网络社会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蓠,没有长者权威,也没有道德和责任上的约束,这对于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索信息是最理想的方式了。然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却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和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从而,各种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主流声音与非主流声音、有价信息与垃圾信息全都混杂在一起,网络上许多东西如凶杀、暴力、淫秽、黄色、谣言、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灵魂和观念,导致一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曾有报道说,全球已有近50万个黄色网址,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它一周的访问者多达470万人次,其中青年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大学生在网上交友,浏览网上色情信息,玩网络游戏,甚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这些屡见不鲜的事实,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现实的难度。 网络时代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显得落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是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上的教化都充当着一种权威的角色。他们只需“一只笔、一个本、一张嘴”就可以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地位,而学生则五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权威的“驯化”,这样教育者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如今,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也时刻耳闻目睹着各种信息。大学生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者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从因特网中选择“原始的”、“未经指导”讲解过的信息。他们在BBS站上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海阔天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是对“今天,你雅虎了吗?”这样的流行语闻所未闻,如果他们掌握的信息没有大学生那么多、那么快捷,而是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教育大学生,那可能只是劳而无功之事。可见,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产生了冲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部分地丧失了,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工作者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相反,学生却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师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于个性独立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教会顺从”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教会选择”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宜之策。 网上交往亦会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突破了时空概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虚拟的交往。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也是很少有人使用真实的身份。在网上,人们互不认识却感觉很近,实际上网络是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歌星王菲的一首歌《只爱陌生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时代网络人的情感生活一样。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育的成熟期,向往异性,渴求情感是很正常的。从网上看,大学生“网上交友”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寻求异性朋友;二是仅仅着眼于情感满足和心理愉悦,并不想建立真正的恋爱关系。但有一些大学生往往缺乏真诚和责任,他们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尽说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他们奉行的原则是:网络爱情是一场爱情游戏,网住谁是谁,也有个别道德败坏者以在网上玩弄异性为能事。另外,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塑造多重人格和“上网成瘾”等方面。中科大校园网LOVE版上一篇题为《虚无的爱情》文章中写道:“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像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都精神衰弱了。”上网成瘾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显然,过度迷恋网上交往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在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冲击,过度上网使一些大学生参加适当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了,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少大学生网民表示:迷恋上网使得给家里打电话,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大大减少了。事实上,许多内向的网虫在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可见,网上交往的确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相对淡漠。 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和平演变”和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上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全球性。在互联网上,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不会有哪个国家或集团能够有效地控制它。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斗争。自二战以来,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有组织地实施政治宣传和价值观输出,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今天,他们又在网上凭借“民主问题”、“人权问题”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竭力标榜其政治制度的合理与完善。互联网的全球性客观上为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条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通过网络向涉世不深的中国青年(大学生)兜售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突发性政治事件,如法轮功的非法聚会,几乎都与海外网络有关。因此,互联网络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更显得“短兵相接”,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新课题,迎接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新挑战。